图|日军在济南郊区横行
之前我们谈到过,韩复渠胆子很大,即便是面对蒋介石,也敢毫不客气地顶上去:
“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负的责任呢?”
蒋介石大怒:
“我现在问的是山东,不是南京,南京丢失,自有该负责的人去负责。”
韩复渠还想开口,结果被旁边的刘峙一把拉住,一直拽出门外,韩复渠注意到门前停着一辆车,不是他原来的车,刚想离开,就被刘峙连劝带拽的上了车,这时汽车前座上有两个人爬到后座上,对韩复渠出示了逮捕令。
韩复渠被捕后,从审讯到判刑,前后不过半个月,韩复渠前后也不置一词狡辩,虽然国民党当局组成了军事法庭进行审判,但韩复渠的罪证早已经固定,所谓的讯问不过就是宣判。
1938年1月24日晚7时许,韩复渠被军统特务押在武昌市平阅路33号内院一座小楼上枪决。
第二天,《扫荡报》发表了中央通讯社的一则消息:
韩复榘既于本月24日执行枪决,特将判决书摘录如下:……韩复榘不奉命令,无故放弃济南及其应守之要地,致陷军事上重大损失,处死刑,褫夺公权终身……
图|1936年,韩复榘、冯玉祥在泰山纪念栾州起义殉难烈士
在众人劝说下,蒋介石特准将韩复渠葬在鄂豫交界处的鸡公山墓地,并念及韩复渠在中原大战期间的功劳以及一省主席、二级上将的身份,特准在墓前立一石碑,上书“韩复渠”之墓五个大字。
关于蒋介石为何要*韩复渠,其子韩子华在时隔多年以后接受采访称:
“不听命令,擅自撤退”只是原因之一。“蒋介石之所以想*我父亲,是因为我父亲一贯反蒋,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蒋介石认为我父亲不听他的话,早晚都有背叛他的可能,所以一直有*他的意思。”
从韩复渠入主山东谈起,虽然他在山东一直是采取“土皇帝”式的治理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治理地方上,韩复渠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在山东的七年时间里,山东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社会环境也有较大的变化。
虽然在不少传言中,韩复渠本身是个大老粗,可据韩子华的说法,韩复渠却是书香世家出身,旧学颇有功底。
图|韩复渠
而且就从抗战这一层面上来讲,说韩复渠完全不抗日是不正确的,但他为了保存实力,消极避战,其实是因为他在思想上转不过弯来,固有的军阀思维让他始终注意保存实力,以至于后来犯下了弥天大错。
当然,也正如韩子华所言,蒋介石之所以急于除掉韩复渠,主要是因为他一贯反蒋,特别是在西安事变中的态度。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无论是国民党内还是地方实力派,都主张和平解决,唯独韩复渠特别,他在“马电”中,盛赞张氏之非常行动为“英明壮举”,并通知张、杨,他的部队将“奉命西开,盼两军接触时勿生误会”。
当时南京政府高层破译了这份电文,对韩复渠的表态十分震惊。
此事后来也引发轩然大波,一直到12月23日,韩复渠才联合宋哲远,联名发出“漾电”,一改原来的态度,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可韩复渠这样来回反复的态度,也得罪了蒋介石,梁漱溟后来谈及韩复渠之死时,还一针见血地指出:
“韩在无意中得罪了蒋,所以蒋把他枪毙了。怎么样得罪蒋呢?就是西安事变……韩答复一个电报到西安,他就提议说,怎么样处分蒋,我们大家开会商量。这样一个主张并不利于蒋——共同商量对蒋如何嘛。可是这个电报出去之后,蒋已经出来了,蒋看见这个电报……”
图|蒋介石
韩复渠为人很粗线条,对于电文一事没太当回事,后来韩复榘曾向孙桐萱解释“马电”的原因时,理由至今看起来让人觉得很幼稚:
“那是给张汉卿捧场的,因为他过去在我们打刘珍年时帮了很大的忙。”
蒋介石当然不能容忍韩复渠这样一个态度,所以动了*机。
当然着不能说韩复渠就没有一点责任,因为他本人刚愎自用的性格,实际上已经注定为他的悲剧埋下伏笔,虽然韩本身是西北军出身,但政治操守很明显一般,与冯玉祥关系也不是很好,后来韩出事以后,冯玉祥也并没有积极奔走。
就从韩复渠之死本身这一点说起,韩子华以及韩氏后人后来有一句极为公允的评价:
“不管蒋介石出于何种动机,在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蒋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追究父亲的责任,应无话可说。判决书中把“不遵命令,擅自撤退”定为他的主要罪状,是没问题的。因为他的确没有遵照大本营的命令去‘死守泰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常识。‘不遵命令,擅自撤退’就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