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狮重模仿,表演力求惟妙惟肖,较为接近杂耍。动作方面,北狮舞动多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一般雌雄成对出现,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大狮,大狮弄小狮,尽显天伦之乐。
北狮中,两人合作扮成的大狮子称“太狮”,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成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不但要求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特技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
另外,北狮狮舞分文狮和武狮: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生活习性,动作细腻逼真,神态风趣可爱;武狮重在刻画狮子性格,其套路有“高桌技巧”、“梅花桩”、“踩球过桥”等。表演时文狮武狮交替进行,另有小狮子穿插表演。
由于北狮“竞技”意味较少而表演意味较多,对表演者的体力要求没那么高,不少年过六旬的老汉也能上去舞两把。倘若《雄狮少年》是个关于北狮的故事,“阿娟”或许不需要扔下行囊赶去救场,“咸鱼强”凭着多年积累的熟稔技巧也有极大可能夺冠。
另外,北狮鼓点中,除了要以鼓点也应以快、慢、刚、柔、密、疏、长、短来配合醒狮的各种形态,还有一种单人术表演方式——花式鼓点(花鼓、离手鼓、“抛鼓槌”)。表演者在打鼓过程中将手上的一对鼓槌抛起,左右交换,令观众觉得鼓槌在跳动、旋转、忽隐忽现,极具视觉效果。
南狮北狮虽然区别不小,但南北界线早已没那么清晰,如今多个南方地区组建有北狮队,许多北方地区同样有南狮队。而近年融合南北狮的舞法也颇受欢迎,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头辅以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而这,只是传统狮舞融合发展的一个小方面。
狮子留洋,反哺国内
明清以来,随着珠江三角洲人到南洋谋生,南狮也被人们带着漂洋过海,成为今天维系华人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在日本横滨中华街的华人学校里,舞狮是男生的必练功夫;2007年,“舞狮”被马来西亚官方列为本国50大国家文物遗产,得到政府固定拨款支持发展;在马来西亚、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南狮)大赛,比较著名的国际比赛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等。
反过来,流传到海外的舞狮也在推动中国舞狮的更新。就比如,我们在《雄狮少年》中见到的高桩舞狮,就是海外“新玩法”回流国内的典型案例。
20世纪末,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舞狮界经过精研中国舞狮,创出动作惊险、更具观赏性的高桩舞狮。这一竞技形式回流中国,诞生了“高桩南狮”。
相比传统狮艺,高桩南狮虽然动作难度也大,但对动作内涵要求却没有那么高,比较容易学。主要动作有上腿、站肩、坐头、上桩、桩上飞跃、桩上来回穿梭、桩上环回快走、钳腰、壁虎功、翻、钢索、过桥、悬挂等。高桩南狮桩阵从桩头至桩尾全长16米,最高桩3米。随着锣鼓声,南狮飞身上桩、上肩坐头、桩上飞跃、来回穿梭、钳腰饮水、悬挂采青。
如今,各种舞狮大赛的竞技场上,在2.5米-3米的高桩上演绎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已然成为夺取锦标的最有力法宝。
近年来,国内狮艺创新也未停歇。湛江的许屋、太平镇等舞狮团甚至将舞狮与马戏融合在一起,开发出高桩单狮“飞跃穿火圈”的绝活;国内的狮王争霸赛中,不少南狮队更是创新推出水上飞狮、双狮对打等新套路。
而上述“新玩法”,几乎在《雄狮少年》中都有所体现。
国漫加持,舞狮崛起
电影《雄狮少年》中,“咸鱼强”的艺术形象也是上一代舞狮队员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曾是镇上最好的舞狮选手,婚后迫于生计放弃舞狮。
据统计,仅在1990年前后,南海地区的醒狮队伍就已经超过了1800个。甚至在部分镇子里,小学就开始组建“醒狮队”,以南海为例,其下辖各镇都有家庭队伍,表演者都是家中的几代人,祖祖辈辈传承着这一手艺。
但随时代发展,舞狮在传承上并不乐观,不仅舞狮人数、家庭在日益减少,人们对于舞狮的职业前景也表示了担忧。
据2018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五的南海地区受调居民表示,舞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而占一半的年轻人则表示舞狮文化已经慢慢被人们所淡忘,舞狮文化“古老”“落后”,千篇一律而无引人入胜之处。
另一方面,电影终归是电影,现实中舞狮技艺并没有“速成”“捷径”一说,优秀选手的培养往往要花费数年之功,而随着本地青年涌向城市,南北舞狮传承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选才困难的问题。
好在,随着《雄狮少年》的热映,有了“国潮”“国漫”合力加持,“舞狮”已然大大提升了其在国人中的认知度,“病猫崛起”的日子,大概不会太远了。
【参考资料】
顾城:中国舞狮的社会特性和功能
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
冯诗淇:浅析南狮运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变化——以舞剧《南狮梦》为例
刘肖、黄东教、唐明欢:文献视域下舞狮东盟传播及历史经验窥探
李冉冉、李蕾、左奎勇:浅析鼓乐与舞狮运动的融合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