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 蜜蜂辅助授粉
将花序理顺到垄的外侧。在开花期把高级次小花摘除,在幼果青色期将病虫果和畸形果疏除,大果型品种每花序保留 3~4 个果,中等果型的品种每花序保留 6~8 个果,部分品种也可以不疏花疏果。
2.1.6 采收 果实表面着色达到 80%以上,果实由硬变软时及时分批采收(图 5)。采收时五指张开形成空心轻轻拢住草莓斜向上扭一下,果实即可轻松摘下,不带果柄。采后立即放进 4~5 ℃的预冷库预冷 l小时后,进行采收果实的分级、包装。
图5 草莓成熟期
2.2 套种小果型西瓜的关键技术
2.2.1 西瓜定植 定植时间在第二年 3 月中旬,白天平均气温超过 15 ℃,垄上 10 厘米处地温稳定在12 ℃以上,在晴天选取 3~4 叶 1 心的健康种苗定植。每垄定植一行西瓜苗,株距 40~50 厘米,每亩定植 1300~1600 株。也可隔一垄草莓套种一行,套种株数减半。在草莓垄中间开定植穴,再放入西瓜苗,定植时应保证幼苗茎叶与苗坨的完整,定植深度以苗坨上表面与畦面齐平或稍低(不超过 2 厘米)为宜,培土至茎基部,并封住定植穴,浇足定植水。
2.2.2 草莓植株管理 西瓜苗定植前摘掉定植穴周围的草莓叶片,为定植和瓜苗生长腾出空间,避免遮光。随着瓜苗的生长,要定期摘除西瓜苗四周的草莓叶片,利于通风透光。
2.2.3 温度和湿度管理 为了利于西瓜缓苗,定植后要提高设施温度,白天保持在 28~30 ℃,夜间 15~18 ℃。到西瓜伸蔓期要降低棚室温度,避免瓜蔓徒长,白天保持在 24~26 ℃,夜间 15 ℃左右。开花结果期白天保持在 26~30 ℃,夜间 15~20 ℃。膨果期拉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品质。
2.2.4 水肥管理 小西瓜在整个生长期内不再追肥,只在定植时浇 1 次水,以后的灌溉与草莓一致。同时每隔 10~15 天对草莓和西瓜叶面喷施 1 次 0.2%磷酸二氢钾。
2.2.5 植株调整 套种小西瓜采取吊蔓立架栽培方式,采用双蔓整枝,只留主蔓和下部的 1 条健壮侧蔓,其余侧蔓及早摘除。在主蔓长到 45~50 厘米、侧蔓30 厘米时,开始吊蔓,在垄上高 1.8 米处拉 1 条铁丝,两端固定在棚室骨架或斜顶的支柱上,在铁丝上系尼龙绳,把尼龙绳绕在瓜蔓上,牵引瓜蔓向上生长,主蔓和侧蔓均吊,并且 2 条蔓高度一致,2 条蔓上再出现的侧蔓长到 15~20 厘米时全部打掉(图 6)。坐果后,如植株生长势正常,就不摘心;如长势过旺,需及时摘心,在顶端留 1 侧蔓。
图6 吊蔓立架栽培
2.2.6 辅助授粉与果实管理 一般选主蔓第 3 雌花留瓜,侧蔓不留瓜,每天上午 7-10 时用当天开放的雄花雄蕊涂抹雌花的柱头,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一般一朵雄花抹 3~5 朵雌花。每株瓜苗只保留 1 个西瓜,多的小瓜及时疏除。当西瓜长到 0.5 千克左右时要用塑料网袋将西瓜吊在铁丝上,防止坠落 [5] (图 7)。
图7 及时吊瓜
2.2.7 西瓜采收 西瓜成熟度的判别主要有标记法
和经验识别法,标记法是授粉后在坐果节位拴上不同颜色的绳子(或标牌)做标记,3 天换一次。依据生长天数、品种特性,结合摘样试测确定成熟度。经验识别法:成熟的西瓜果皮光亮,花纹清晰,显示本品种固有色泽,果脐凹陷,果蒂处略有收缩,果柄上的茸毛脱落稀疏,结果部位前后节位卷须枯萎(图 8)。
短距离运输时,成熟时采收。长途运输时成熟前3~4 天采收。雨后、中午烈日时不应采收。采收时保留瓜柄,用于贮藏的西瓜在瓜柄上端留 5 厘米以上枝蔓。采收后防止日晒、雨淋,及时运送出售,暂时不能装运的,应放在阴凉处,并轻拿轻放。采用硬纸箱包装,包装上标明品名、规格、毛重、净含量、产地、生产者、采摘日期、包装日期。每箱装瓜 4~6 个,只装一层,每个均用发泡网包好,然后用打包机捆扎结实。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运输时防雨、防晒,注意通风散热;运输适宜温度 4~6 ℃,空气相对湿度80%~85%。贮藏温度 5~7 ℃,空气相对湿度 70%~80%,库内堆放应气流均匀畅通,贮藏期 2~5 天。
3 病虫害防治
设施草莓套种小果型西瓜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灰霉病等,虫害有蚜虫、红蜘蛛和蓟马等。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少用药,对症下药,适时用药;鼓励药剂单独使用,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草莓采用脱毒种苗,选择地势较高地块栽植,全园地膜覆盖,控制田间湿度;实行轮作,定植前深耕,采用高畦栽培,合理密植,控制施肥量;清除病源,及时摘除病、老、残叶及感病花序,剔除病果并销毁;一季结束后彻底清园,减少初侵染菌源和虫源。
3.2 药剂防治
白粉病在发病前可用 25%嘧菌酯悬浮剂 1500倍液等保护性强的*菌剂进行喷雾防护,发病后用42.8%的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 1500 倍液,或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2500 倍液,或 40%硫悬浮剂500 倍液,或 12.5%腈菌唑乳油 6000 倍液,或 25%乙嘧酚悬浮剂 1000 倍液,也可采用 45%的百菌清烟剂熏蒸 。
灰霉病可用 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腐霉利 800 倍液,或 40%嘧霉胺悬浮剂1000 倍液,或 50%异菌脲 700 倍液,或 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啶酰菌胺 1200 倍液等喷雾防治。在大棚内尽量使用百菌清或腐霉利烟剂,特别是低温寡照、雨雪天气,以避免喷水剂增加空气湿度。
蚜虫用 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 3000~5000倍液,或 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1000~1500 倍液,或 10%烯啶虫胺水剂 2000 倍液等喷雾防治。
红蜘蛛用 5%尼索朗乳油 1500 倍液,34%螺螨酯悬浮剂 4000~5000 倍液 ,或 43%联苯肼酯悬浮剂2000~3000 倍液,或 30%乙唑螨腈悬浮剂 800~1500倍液,240 克/升螺虫乙酯 4000~5000 倍液,或 5%噻螨酮乳油 2000 倍液,或 73%炔螨特乳油 2000 倍液等喷雾防治,也可采用*虫烟剂熏蒸防治。
蓟马用 60 克/升乙基多*菌素悬浮剂 1000 倍液,或 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 3000 倍液,或 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或 3%啶虫脒乳油 1000倍液,或 10%烯啶虫胺水剂 2500 倍液等喷雾防治。蓟马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在下午用药效果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