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选种
于9月上中旬采集3~4年生成熟种子,搓去果肉,搓洗干净,摊开晾干,装入袋内或木箱内,置室内常温下(室温为13~26℃)干藏8~9个月。于翌年5月下旬前砂藏处理,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2~3d,经常换水,把漂浮水面的瘪粒捞去,沉入水底的饱满种子捞出,与种子量2~3倍的清洁湿沙拌匀,装入木箱,埋于室外树林下挖的窖内,上盖厚20cm细土,高出地面,窑顶呈龟背形,上盖落叶或树枝,以防雨水冲刷。通过砂藏使种子完成生理后熟,播后出苗率较高。
2.3林下播种
播种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效果最好。先开好播种穴,宽为6~8cm,穴深8cm左右,穴与穴的距离15cm左右,穴里掺入活黄土,提前做好消毒,每穴播种子2粒,播种的深度约3cm。每1h㎡播种量控制在45~60kg,6~8年即可成熟。
2.4移植
经过播种后生长的西洋参苗,需要培育两年才能出圃定植,定植的时期以春节过后,大地万物复苏时为最佳时间,不宜过晚,最迟时间也要5月1日前。定植还可选在深秋时节,相较以春季定植为优先选择。栽参前1d开始挖参苗,边起边栽。栽时,按参苗大小分级,分别栽种,按行株距25cm×12.5cm。现多采用斜栽法,即栽植沟与地面保持40°~45°的斜度,栽时芽胞向上,根部在沟内舒展,覆土厚5cm左右,畦面覆盖4~5cm树叶或短节麦草(长5~8cm),或加盖3cm厚的锯木屑,以保护参苗安全越冬和防止杂草滋生。
于9月中旬或下旬从小苗中挑选长势健壮、根系发达的西洋参苗移栽到林下。移栽时,提前开好移栽穴,直径、深分别为12cm、10cm,圆形,拌入适量的活黄土,穴距控制在3cm左右。移栽之前先将穴土开1条小沟(深6cm左右),然后放入1块薄薄的石片,以将西洋参苗的主体衬托住,然后放入西洋参苗,结合其形态覆盖上1层活黄土(比原地面高5cm)。之后再取厚5cm的树叶盖上,以蓄水保墒。切记,当天起的西洋参苗一定要当天全部移栽完。为了促使西洋参移栽后根系的生长,移栽前可先将花蕾摘除。
2.5搭棚
西洋参生性喜阴,应避免有阳光直射,所以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应该架设遮阴棚。架棚的适宜时间为春末夏初,开始架棚时应该同时撤掉畦面上的覆盖物。棚架的形式呈多样化,一般以弓形棚和平顶棚为主,单透棚和双透棚为辅,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双透大棚,主柱总长2.2m,四边主柱1.9m,柱间纵距视顺杆长度而定。横杆长2.4m,先用铁丝绑好横杆,再在横杆上各畦放3根顺杆并用铁丝固定,顺杆上放遮荫的草帘子,四周用玉米秸秆等夹成挡风障。帘子透光度视参龄而定,1~2年透光度15%~20%,3~4年透光度30%~35%。此外,在初夏时节,在西洋参苗刚出土前更需要架设棚遮棚,以免在出苗后再架设遮阴棚,期间幼茎被太阳灼伤。
2.6林下管理
2.6.1松土除草 一般每年要除草4次。在拆掉覆盖物时宜进行头一次除草,第二次在夏初,第三次除草在盛夏,松土宜浅不宜深,最后一次在霜冻前进行,这次除草适宜加深。
2.6.2灌溉 西洋参生长离不开充足的水分。在西洋参生育期内保持土壤含水量在接近一般重量,除雨水外,也可喷灌补水,使西洋参得到满足需要的水分。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对水分要求不高,此时土壤中含水量在20%~30%即可。
2.6.3覆盖时间 在夏末秋初,为避免阳光直射,在作业道空间及畦面上要覆盖腐熟的落叶、稻草及锯木屑等。尤其要盖上一层厚厚的落叶,冬季既可以保暖防寒,夏季又可以防止水分蒸发,避免棚内和畦面温度过高,对西洋参生长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