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增利,利润高于茅台同期业绩的5%左右。
五粮液的业绩释放,来源于1988年国家开放名酒价格制定权,五粮液在涨价潮中成功超越山西汾酒,成为市场产能之最。
五粮液的放量,与系列酒的全面开花有关,但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后因OEM模式稀释品牌力、错误采取逆势提价战略导致批价倒挂。
2017年,五粮液通过二次创业,调整管理团队和产品渠道,聚焦公司核心品牌,首次实现五粮液集团全年收入突破 300 亿元大关,同时,2022 年 2 月,集团任命曾从钦为五粮液董事长兼任集团董事长、党委*,作为十余年来五粮液首位集团、股份“合一”的领导,逐渐解决了五粮液的股权和利益分离的问题。
整个中国的白酒,从2012年之后就逐渐从公务需求向商务需求转型,2015年初步完成了这个过程,在茅台价格的带动下,其他龙头白酒也逐步进入到量减(缓)价升的过程。
从2015年之后(触底)之后,五粮液的毛利润则逐步回升到75%以上,ROE也同步回升:
当然,与之对应的是,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也同步上升。
四、五粮液的核心看点❶ 核心单品引领增长,系列产品矩阵完善。
五粮液总体战略方针以“三性一度”为原则,保证五粮液和系列酒产品的纯正性、保持产品包装的一致性、增强产品的等级性,同时提高产品的辨识度。
在品牌战略方面,五粮液主品牌围绕“1 3”战略,系列酒产品持”4 4”战略,二者全价位打造公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其中,第八代五粮液作为公司的核心大单品,经历多轮升级迭代,构建了公司高质量市场份额的核心支柱。
经典五粮液作为公司布局 1000~2,000 元价位带的战略大单品,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带动产品结构性升级,贡献公司营收规模及盈利能力增长。
❷ 渠道扁平精细管理,数字化营销赋能。
五粮液发展至今,其渠道战略自早期的大商制转为逐步淡化大商,并引入“小商 专卖店”模式。
茅台也在做同样的布局,为实现总部纵向扁平化、区域横向专业化,五粮液将原有的 7 个营销中心调整为 21 个营销战区、60 个营销基地,将职能部门和资源下沉到营销战区,加强市场精耕细作和快速响应的能力。
这种管理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借助数字化营销管理,实时掌握终端动销。
❸ 品牌蜕变优化结构,扩产保障酿酒实力。
早期五粮液在 OEM 贴牌模式下有大量开发品牌,销售量不大但品类繁多,混淆消费者认知,透支公司品牌力。
为保证五粮液高端品牌的价值回归,近年来公司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聚焦“1 3”和“4 4”产品体系,清退高仿产品,整改中仿产品。
同时,公司积极开展产能扩张,启动 12 万吨生态酿酒项目(一期),预计未来五粮液总体产能将突破 40 万吨,其中高档酒产能也将突破 4 万吨。
根据五粮液“十四五”期间的规划,五粮液将继续增加原酒储存,预计“十四五”期间将突破 100 万吨的储存量。
五、个人观点最后,来说说我对白酒本身的看法,这是我深入了解过的行业。
从品牌护城河高度来讲,茅台无疑是独一档,这是因为白酒从清香型到浓香型再到酱香型的演变,也是工业复杂度上升的演变。
奢侈品的属性决定了,溢价越高的品牌,需要付出越多的单位时间成本,比如意大利的跑车,并不是因为手工的产品真的比现代高精度机床做出来的更好,而是需要手工的溢价来支撑其定价。
茅台也有类似的属性,这是行为经济学中的问题。
反之,浓香型白酒目前依然是百家争鸣,不但有川酒中的三朵金花——“泸五剑”,还有华东的洋河品牌,都是妥妥的浓香一线,这可能也是浓香白酒这些年一直提不上价的原因。
浓香的总量太大了,反观茅台在酱香领域还真是一家独大。
至于茅台本身的价值,这个也是见仁见智,抛开喜欢喝白酒这部分人的内在价值不讲,即便是17世纪荷兰发生的荒谬无比的郁金香泡沫,前前后后也维持了近半个世纪,两代人的光阴就过去了。
收藏的东西,只要大家认它,就值这么多钱。
况且在当前全球大通胀的环境下,钱反而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但是五粮液当前的动态市盈率,已经回到了历史的估值中枢位置,
这也是五粮液、老窖和洋河的跌幅,要大于茅台的内在原因。
收藏意义没那么大,叠加消费萎靡,市场供需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好在,股价经过大幅回撤,整个白酒行业当前的估值,已经在向历史的估值中枢靠拢,如下图所示。
考虑到这两年是这一轮白酒的提价窗口期,所以预期动态估值还会降低,已经不算贵了。
对于超长线配置的资金,白酒可能依然是非常优秀的投资标的。
如果你只打算持有一两年,那白酒可能真不是你的菜。
作为老四大之一的五粮液,白酒老二的位置是比较稳定的,如果预期未来平均增长率(扩产 提价)在15%左右的话,那么25倍平均市盈率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