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沛县的县令大人也是很识时务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位县令大人后半生的富贵又可以保住了。可惜,沛县出了个刘邦,让可怜的知县老爷没能像其他县一样顺利举兵,此时沛县的城里城外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被刘邦的势力给控制了。
为了阻止沛令的行动,让刘邦可以顺利上位,萧何和曹参就用了一招暗度陈仓,他们向县令建议道:
“您是秦朝的官吏,如果您带头反秦,沛县的子弟可能会不服。不如把外面流亡的人召回来,也能得到几百人,用他们来胁迫大家造反,肯定就没问题了。”
以萧何和曹参的智商,如果是真心的替县令着想,不可能出这样的馊主意。天下很多郡县都反秦,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秦无道,在这种情况下反秦大家怎么会反对。再者说了,哪里有几百个人胁迫全县人造反的说法。
可惶恐不安的县令上了两人的当,于是,萧何、曹参就下令让樊哙把刘邦找回来,《汉书》说樊哙是和刘邦一起“隐于芒砀间”的,而萧曹二人却能命令他去找刘邦,可以肯定樊哙是城外到城里的联络人。
没过多久,刘邦、樊哙带着几百号人就到了城下,我们不得不说沛县县令是个聪明人,从他率先决定起兵反秦,到他对萧何、曹参二人的警觉,都显示出县令的智慧。
刘邦是县里通缉的重犯,萧何作为常务秘书副县长,一两年的时间都抓不住刘邦,怎么这次一下子就找回来了,而且城下刘邦的几百人明显是有组织的队伍。
所以,县令很快就想到了这是萧何和曹参的计谋,这是用帮助自己的理由来取代自己呀。于是,县令下令关闭城门,并且将萧何和曹参处死。萧何、曹参听闻消息后,赶忙逾城跑到刘邦的队伍里。
我们通过县令一系列的举动来看,这个人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眼界宽阔、反应敏捷、处事练达。
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处死萧何、曹参的消息肯定不会提前泄露出去的,就算泄露出去也不应该让他们跑掉,而从结果来看,萧何、曹参在沛县之内显然已经形成了有组织的势力为刘邦服务。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单凭刘邦的几百号人,想攻取沛县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很可惜,沛县城里已经到处都是他们的人了,刘邦在城外只是射了封书信进去,英明一世的沛县县令就被谋*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彭祖在城内率先打开城门,刘邦堂而皇之入主沛县,取代老县令起兵。
读史至此,不得不为英明的沛县县令叫屈!
刘邦这一伙人有弓箭,这也就说明他们早就是有组织的队伍了。
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古代的城墙那么高,弓箭能射进去几封书信呢?偶尔射进去一两封书信,如果城里没有内应的话,应该也就被守城的将士毁掉了,怎么至于一封书信就下了一座城池呢。
所以,刘邦的这封书信并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而是给城里的内应看的,萧何、曹参等人在城里经营多年,恐怕守城的士兵也有很多刘邦的信众,刘邦的射进城的那封信实际上是行动通知书。
一句“行动”,里面的内应*人的*人,开门的开门,把刘邦接应进去,这应该是早就计划好的。
这才是真正的刘邦。
后记汉朝史书一直在掩盖刘邦起兵的事实,因为其中的阴谋实在不光彩,刘邦长期的计划和准备也会让他失去天命的色彩。
生在汉朝,司马迁也不得不为尊者讳,可是他是知道真相的人,《史记》很多地方明里暗里透着对刘邦的否定,《高祖本纪》的字里行间也把起义的真相零碎的透漏给了我们。
政治始终是残忍的,往常我们总认为沛县县令是昏暗腐朽的代名词,实际上他明达睿智,可惜成为了刘邦乱世野心的牺牲品。
往常我们总认为刘邦一无是处,可在楚汉人杰辈出的时代,一无是处的人怎么可能建立400年江山?
这才是真实的刘邦,一个不安分的阴谋者,一个充满野心的时代之子。
文|王玄陵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