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是两栖类的重要旗舰物种,但关于大鲵的生态学和生理学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匮乏。例如,我们的野外调查发现,在17℃-22℃的温度范围内,大鲵的分布和活动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大鲵倾向于较低温度环境的生态学原因是什么?其生理学上相应的分子机制和代谢响应是什么?这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工作,以便为大鲵保护提供更为丰富的基础资料。
在保护方案方面,建议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进一步减少人类对野生大鲵资源的破坏。针对一些保护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建议对近10年来通过标准调查法发现大鲵的保护区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建议在现有大鲵种群数量较多的保护区(特别是核心区)内取缔一切旅游活动,并严格禁止挖沙、捕鱼等行为。针对气候变化可能对大鲵造成的影响,建议根据物种分布模型结果识别保护空缺,调整保护区等。在管理对策方面,建议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中继续维持大鲵现有的“极危”状态。
此外,对大鲵的放归和监管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一是加强大鲵资源管理,各大鲵养殖场应建立清晰的遗传资源图谱;二是规范增殖放流程序,开展中国大鲵的增殖放流前,务必明确其遗传背景,实行就近放流;三是加强增殖放流的栖息地评估,促进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野生大鲵种群的恢复;四是加强中国大鲵野外种群监测,采用e-DNA等技术摸清现有中国大鲵分布区,进而科学指导增殖放流。

大鲵遗传单元的保护框架(仿于Zhao et al., 2020)
最后,鉴于大鲵存在多个遗传单元的情况,建议大鲵的保护以各遗传单元为单位,摸清各地的大鲵具体属于哪一个遗传单元,然后再开展相应的保护活动,如迁地保护、种群复壮和人工增殖放流等。
作者简介
江建平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
谢 峰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
李 成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副研究员
赵 天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