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大棚养殖泥鳅要注意什么(大棚泥鳅养殖最新方法)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2-11-07 02:30:34作者:YD166手机阅读>>

池水的生态要求及监控

一、水体微生态平衡

微生物及藻类等浮游植物是构成水体微生态的主要因素。其中,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同时吸收水体中的碳等元素。碳元素等由下层水体中的含碳有机物经微生物降解处理后才可能被浮游植物所利用。这三者构成了水体中“生产—消耗—还原”的微生态循环结构。

若三者处于持续的平衡循环,即水体达到微生态平衡状态,养殖泥鳅则处于最佳生存状态。然而,由于高密度饲养必然会给水体带来超量有机废物,使得微生态失衡,造成水体污染,所以要强调加强水体微生态正向控制。

当水下有机废物沉积过多时,各种厌氧菌便会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水体微生态转向负平衡。根据对称平衡原理,此时在水体中施入相应的微生态制剂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无须过早地采取更换新水或药物灭活等传统措施。

微生态制剂可产生水解酶、呼吸酶和发酵酶,对有机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具有高速降解作用,且不产生毒素;可抑制厌氧菌等有害菌,且不造成污染;可将水下有机废物转变成植物的营养物质,即使这些营养物质不能很快被浮游植物和绿色植物完全利用,也不至于造成灾难性污染。

二、营造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与微生态是对称协作关系。养殖池中可产生大量氧的水生植物以及池边的乔木丛,所需的大量养分均可由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提供。实践证明,只要生态布局比例适当,池中的有机废物完全可被绿色植物消耗利用。显而易见,只要显态的绿色生态和隐态的微生态真正地进入对称运作,生态平衡和生态养殖的可持续循环就可以实现。

三、水体生态监控

(一)光、温调节

池面光照的强弱遵循自然规律。3~4月,池面需要阳光时,植被无遮挡;6~8月,池内要凉爽时,植被正好有遮蔽;当秋季再需要阳光时,植被凋落。

通过调整养殖池植被的遮光率,就可以对水温进行一定的控制。这里着重谈一下夏季水温的调控。夏季,泥鳅池的水温宜控制在30℃以下,严格地讲,以不超过28℃为宜。调控方法首先是植物遮光率的调节。春夏之交时,如果水温达不到20℃,说明植被的遮光率偏大,可适当调小,逐渐将植被遮光率调至60%,否则等到盛夏时植被的遮光率又上不去了。特别注意,不要修剪粗的营养枝条,也不要成片割掉水生植物的叶片。最好的方法是将影响水面光照的树枝向池外扳开固定或适当修剪一些小叶枝,同时将水生植物拔起一些暂时植于他处。一旦发现水温升高的速率与植被的遮光率不太同步时,注意调节,直至炎夏高温时水温可控制在30℃以下。

夏季要尽可能使池水保持28℃的下限水温,以留缓冲余地;要注意通风,对池南面的树木必须进行较大幅度的修剪,但树冠中上部不可修剪,以免影响遮光,故而只能修剪下部,使其主干之间形成高压气流。其他方位可因“气流”状况而作相应修剪,其原则是“恒温保湿”,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这里要了解光、温、气、湿四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这就是“光调温变,温变气行,气行湿调,湿调光随”。整个养殖池需要控制的直观目标是温度和湿度,但整个控制过程所运行的生态因素远远不止这些。

(二)浮游生物的调控

浮游生物是一个大而复杂的生态类群,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对维持水体微生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如硅藻、绿藻、蓝藻、裸藻、甲藻、金藻、黄藻、轮藻等。藻类常分布于水体上层,且随光照、水温的变化而发生垂直和水平变化。如光线强、水温高,则浮于水上层;光线弱、水温低,则下沉。其中,蓝藻和绿藻喜强光和较高水温,硅藻、金藻、黄藻等则喜弱光和较低水温。早春,硅藻占优势;夏季,绿藻、蓝藻占优势;秋季,甲藻占优势;冬季,硅藻占优势。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氨氮等废物,并放出氧气。当其在水面的密度较大时,会因为自身的遮光作用而控制自身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相对平衡。人工调控光照可促进水体藻类自我平衡,这既不影响氧气的生产量,也不会使水体造成富营养化。这是在调节高等水生植物时必须兼顾的问题。

但在高密度养殖中,常产生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繁殖过剩,造成水质恶化。养殖者往往通过更换新水或施用药物进行控制,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也是得不偿失的。这一问题的症结不在藻类本身,只要提前对水下有机质进行较彻底降解,使其被高等植物吸收,就可解决这一问题。

还可根据各种藻类所需营养盐的不同进行调控。如蓝藻、绿藻需磷量高于硅藻和金藻,高温期就可通过控制磷的施用或降低水中磷的活性,从而控制蓝藻、绿藻的繁殖,对绿藻也有抑制作用。硅藻、蓝藻对钙的需求量很高,据此可对其进行调控。

2.浮游动物

养殖水体中的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是泥鳅的天然饵料。在食物链中,浮游动物位于浮游植物的上层,两者数量的平衡关系是1∶10。也就是说,浮游植物量需10倍于浮游动物,否则位于上层的泥鳅就不能获得足够的天然动物饵料。

浮游生物对水体的“着色”效应往往能帮助养殖者判断水质情况。如果水体呈黄绿色,则可认定水中铁、镁、钙的盐类丰富;如果水体呈褐色,则可认定水中腐殖质多且降解利用不够;如果水体呈褐色且酸性较强,则可认定水中腐殖性淤泥过厚,硫化菌繁殖过剩;如果水体呈明显绿、蓝色,则可认定绿藻、蓝藻繁殖过剩;如果水色清淡,且透明度高,则说明水体微生态不平衡或太欠;如果水色淡绿且透明度适中,则说明水体微生态平衡。

四、溶解氧平衡

养殖水体中的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水生植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二是空气溶解。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和溶入速率与大气压有关,气压高,溶解量大、速度快。此外,气体溶解量和溶解速率还与水体温度、含盐量、水面波动幅度等有一定的关系。含盐量高、水温上升,溶氧量则下降;水面波动越大、越剧烈,溶氧量则越高。另外,如果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氧旺盛,水体中溶解氧达到饱和,空气中的氧则会无法溶解。

五、pH调控

从理论上讲,常温下,pH<7为酸性,pH=7为中性,pH>7为碱性。在水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水的酸碱度及其强弱标准按下列范围区分:pH<5为强酸性,pH 5~6.5为弱酸性;pH 6.5~7.5为中性;pH 7.5~10.0为弱碱性,pH>10.0为强碱性。

天然水都具有保持自身pH相对稳定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天然水的缓冲性。保持pH稳定的物质称为缓冲剂。这类物质的稳定作用称为缓冲作用。在淡水水体中,存在着以下四类缓冲体系:①碳酸的电离平衡系统;②碳酸钙的溶解平衡系统;③离子交换平衡系统;④有机物的电离平衡系统。这几大缓冲体系保持着水体pH值的相对稳定性。

当用pH试纸测试出养殖水体的pH值接近6.5时,则说明池底已产生大量的酸性腐生菌,此时正确的做法是将底层水先排放掉,再按20×10-6的浓度投入“强力毒菌水解剂”,待30分钟后,添加新水。此时水体pH值应恢复正常,泥鳅不再蹿跳和“转边”。以后,每一周期的最后一天就可根据前一周期的具体情况调整施药。每一周期的天数多少并非一定,要根据天气而定。一般夏季为1周,春、秋季为2~3周,早春和冬季为4~5周。pH值下降时特别要注意监控硫化氢的含量。当测试出养殖水体的pH值接近7.6时,要观察其走向,即pH值是继续上升,还是即将下降。如果pH值在缓慢下降,且池内一切正常,则无需调整;如果在上升,不论上升的速度怎样,均应采取调控措施。此时,可用测试剂测一下亚硝酸盐的含量,如在0.1×10-6以下时,可进行预防性调控。施入相应的微生态制剂,使水体浓度为10×10-6。当亚硝酸盐含量在0.1×10-6以上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其含量达到0.3×10-6以上,则将引起大批泥鳅死亡。特别是在大棚恒温养殖池内,后果更为严重,此时可闻到刺鼻的氨味。一般情况下,只要亚硝酸盐含量达到0.12×10-6就必须考虑进行周期性节律处理了。此时,首先观察浮游植物对氨氮的吸收利用情况。如果此时处于浮游植物利用的高峰期,且浮游植物的量(以水色而定)又欠缺,或正处发展期,则可采取限制性处理方法,将底层水换掉,即从底层排水换掉1/3老水,以减少氨化细菌的作用,并使氨氮含量维持在0.1×10-6。如果此时浮游植物已达饱和状态,不但要立即更换部分新水,还要大量地施加微生态制剂,以迅速将氨化细菌*灭,并将腐败物逐渐降解。在pH值偏高的状态下,不可施用碱性的“强力毒菌水解剂”,也不要轻易施用碱性的过氧化钙,更不要大量泼洒生石灰溶液,否则,即使达到了*菌效果,但被打破的水生态平衡很难恢复正常了。

我国养殖者对水体酸碱度的调节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水治好了,鱼治死了”的原因所在。辨证施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日常管理措施

无论采用哪一种饲养方法饲养泥鳅,都离不开日常管理工作。

一、投饵施肥

(一)饵料和肥料的种类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料和肥料来源广。动物性饲料有蚕蛹、蚯蚓、螺蛳、河蚌、小鱼及动物内脏等;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麦麸、豆渣、豆饼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还有水生的天然饵料,如水蚤、丝蚯蚓、小昆虫等。小规模养鳅,可在附近的大水面(如湖泊、水库、河沟)捞取。若是较大规模养殖泥鳅,可利用田边地角培育活饵料。

(二)施肥投饵

与饲养其他鱼类一样,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水中的浮游生物,以作为泥鳅的天然饵料。肥料主要有人畜粪便(有机肥料)或化肥(无机肥料)。投饵主要是人工制作的配合料。另外,据养鳅者反映,蚕蛹是泥鳅最理想的食物,用蚕蛹养出的泥鳅,个体短,肉厚,含脂量高,骨骼较软,食用价值高。可购蚕蛹,再辅以其他饵料,具体要根据泥鳅的需要配以其他适宜饵料。在渔-畜-农综合经营措施中结合来养泥鳅,可多渠道自给自足地解决饵料和肥料问题。

(三)投饵施肥的方法

投饵是将饵料与腐殖土混合成黏性团状进行投喂,饵料投在固定的食场。要注意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水温时,泥鳅对饵料的不同要求,以调整饵料的种类及投喂量。水温在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占60%~70%,动物性饵料占30%~40%;水温20℃以上时,逐渐调整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具体是:水温在20~24℃,动物和植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5~27℃时,动物性饵料调到60%~70%,植物性饵料降到30%~40%;水温在28~30℃时,动物性饵料又降到50%或更低。投饵量也要随着水温的变化而调整,一般每天投饵量为:3月份,投饵量为泥鳅总重的1%~2%;4~6月,投饵量为泥鳅总重的3%~5%;7~8月,投饵量可增加至泥鳅总重的10%~15%;到9月份,投饵量则逐渐下降至泥鳅总重的4%。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要减少投饵量或不再投饵。水温适宜时每天分早、中、晚投喂三次,让泥鳅“少吃多餐”,水温较低时每天只分上、下午投喂两次。

施肥要根据水体中的饵料生物情况来决定,饵料生物少时,在池水边角处施堆肥。操作方法参照堆肥培育法。

二、防逃、防缺氧

遇梅雨季节或暴风雨时,要做好防汛防洪工作。要检查防逃设施的完好,进出水口的栅栏是否通畅。防止泥鳅在溢水时逃跑或从漏洞逃跑。夏季高温阴雨天要注意防止泥鳅浮头,特别是静水养殖,要不时加注新水,若发现浮头,应及时加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三、水质管理

第一,改底。改底是关键及时使用超能底改片降解底泥中大量有机质、氨氮、亚硝酸盐等,抑制厌氧病菌繁殖,祛黑除臭,给泥鳅提供良好的底质环境。定期使用可有效预防后期池塘产生“炸弹”。

第二,激活水体活性。使用解毒绿水素对水体进行解毒,降解死藻分解产生的毒素和水体中的重金属,促进有益菌和藻类繁殖,快速改善修复水质环境。

静水饲养泥鳅,水质要清新。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为20~25厘米。当水色开始变成茶褐色或黑褐色时,必须换水,以免夜间溶氧不足。流水养泥鳅时,以微流水为主,流速、流量均不宜过大;水流过大过急,不仅使饵、肥流失,最不利的是使泥鳅体能消耗过大,增重较慢。

四、消毒防病

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将食台上的残饵及池中的死亡个体捞出,以防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染。在发病季节,应定期用生石灰按每平方米30~50克的量,化水泼洒。

五、防止敌害

在饲养地四周清除害兽易潜伏之地,并撒上*鼠剂或安放捕鼠器具;要有驱赶鸟兽的设备;同时防止野杂鱼特别是肉食性鱼类进入池内。

六、泥鳅的越冬管理

我国除南方地区终年水温不低于15℃外,一般地区,一年中泥鳅的饲养期为7~10个月,其余时间为越冬期。当水温降至10℃左右时,泥鳅就会进入冬眠期。由于其体表可分泌黏液,使体表及周围保持湿润,即使1个月不下雨也不会死亡。泥鳅在越冬前必须积蓄营养和能量准备越冬,因此应加强越冬前饲养管理,多投喂一些营养丰富的饲料,让泥鳅吃饱吃好,以利于越冬。泥鳅越冬除了要有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及良好的体质外,还要有良好的越冬环境。

(一)选好鳅种

应选择规格大、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鳅种作为来年繁殖用的亲本。这种泥鳅抗寒、抗病能力较强,有利于提高越冬成活率。越冬池泥鳅的放养密度一般可比常规饲养期高2~3倍。

(二)选好越冬场所

要选择背风向阳、保水性能好、池底淤泥厚的池塘作为越冬池。为便于越冬,越冬池蓄水要比一般池塘深,要保证越冬池有充足良好的水源条件。越冬前要对越冬池、食场等进行清整消毒处理,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影响泥鳅越冬。

(三)适当施肥

越冬池消毒清理后,泥鳅入池前,先施用适量有机肥料,可用猪、牛、家禽等的粪便撒铺于池底,增加淤泥层的厚度,发酵增温,为泥鳅越冬提供较为理想的“温床”。

(四)投饲量

泥鳅越冬育肥的饲料配比应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各占50%。随着水温的下降,泥鳅的摄食量要开始下降,这时投饲量应逐渐减少。当水温降至15℃时,只需日投喂泥鳅体重的1%的饲料。当水温降至13℃以下时,则可停止投饲。当水温继续下降至5℃时,泥鳅就潜入淤泥深处越冬。

(五)防寒保温

加强越冬期间的注、排水管理。越冬期间的水温应保持在2~10℃。池水水位应比平时略高,一般水深应控制在1.5~2米。加注新水时应尽可能用地下水,或在池塘或水田中开挖深度在30厘米以上的坑、溜,使底层温度有一定的保障。若在坑、溜上加盖稻草,保温效果更好。如果是农家庭院用小坑凼使泥鳅自然越冬,可将越冬泥鳅适当集中,上面加铺畜禽粪便,保温效果更好。

亦可采用越冬箱进行越冬。其方法是:制作木质越冬箱,规格为(90~100)厘米×(25~35)厘米×(20~25)厘米,箱内装细软泥土18~20厘米,每箱可放养6~8千克泥鳅。土和泥鳅要分层装箱。装箱时,要先放3~4厘米厚的细土,再放2千克左右泥鳅,如此装3~5层,最后装满细软泥土,钉好箱盖。箱盖上要事先打6~8个小孔,以便通气。箱盖钉牢后,选择背风向阳的越冬池,将越冬箱沉入1米以下的水中,以利于泥鳅安全越冬。

(六)泥鳅越冬注意事项

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越冬管理期间需做好以下工作。

(1)挑选体质健壮、无疾病的泥鳅作为留种亲鳅,越冬时成活率高。

(2)越冬池先要用生石灰消毒,后撒入适量农家肥料,铺上20~30厘米的软泥。泥以上有10~20厘米净水深。在结冰地区,冰下水深需加深至20~30厘米。水温要保持在2℃以上。

(3)稻田泥鳅越冬。将泥鳅集中于鱼溜中,并在鱼溜里铺设和加盖稻草,让泥鳅钻进鱼溜底部淤泥和稻草中避寒。

(4)越冬池放养的泥鳅密度,高于饲养密度的2~3倍。

(5)采用人工设置越冬箱的方法,效果很好。

(6)越冬的泥鳅,除了要有好体质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对越冬场所要进行修整,清除污染杂质,特别对食场更要进行重点清理,以防残渣分解,消耗氧气,放出有害气体。越冬的场地要预先进行消毒,或经太阳曝晒,并做好注排水口的加固工作,以免逃鱼。在气候暖和的地方,越冬池可在食场的基础上加深30厘米以上。

(7)越冬池应保持较高的水位,一般在2米左右。在越冬期间,要经常测定池底泥土温度,如果泥土温度接近5℃,就要引进温度较高的地下水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使水温升高,保持池水温度在5~6℃。

栏目热文

流水养殖泥鳅怎么过冬(无土养殖泥鳅怎样过冬)

流水养殖泥鳅怎么过冬(无土养殖泥鳅怎样过冬)

大家好,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是泥鳅养殖的知识。泥鳅平时也是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的一种水产品,而且因为它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如今...

2022-11-07 02:15:52查看全文 >>

泥鳅用木箱养殖方法(四种泥鳅的暂养方法)

泥鳅用木箱养殖方法(四种泥鳅的暂养方法)

随着现在农村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农民很多的都开始养殖泥鳅,接下来我给农民朋友讲一下科学泥鳅养殖技术分为:池塘养殖、稻田养殖...

2022-11-07 02:20:24查看全文 >>

大棚泥鳅养殖方法(大棚泥鳅怎么养殖)

大棚泥鳅养殖方法(大棚泥鳅怎么养殖)

泥鳅体肥肉多,肉质细嫩、鲜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是人们喜食的水产珍品之一。日光温室每年5月份果菜收摘完...

2022-11-07 02:20:35查看全文 >>

大棚里怎么养泥鳅(泥鳅可以在大棚养吗)

大棚里怎么养泥鳅(泥鳅可以在大棚养吗)

嗨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农民大张。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的写作...

2022-11-07 02:25:19查看全文 >>

泥鳅养殖所有步骤(全套泥鳅养殖方法)

泥鳅养殖所有步骤(全套泥鳅养殖方法)

《湖北吉之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泥鳅属鳅科动物,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从南到北各处均有分布。近年来,由于农药及工业废水...

2022-11-07 02:29:26查看全文 >>

大棚里的泥鳅怎么养(大棚泥鳅怎么养殖)

大棚里的泥鳅怎么养(大棚泥鳅怎么养殖)

大家都知道养殖泥鳅需在气温合适的情况下才适合,要不会得病,因气候问题泥鳅养殖在南方是常见,北方不常见,但来自北方河南驻马...

2022-11-07 02:06:43查看全文 >>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养泥鳅最简单的方法)

养泥鳅喂什么东西(养泥鳅最简单的方法)

泥鳅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一、 场地的选择与建设 1 ...

2022-11-07 01:58:45查看全文 >>

养殖泥鳅怎么越冬(泥鳅过冬养殖方法)

养殖泥鳅怎么越冬(泥鳅过冬养殖方法)

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当水温降至5℃以下时,泥鳅便钻入淤泥中越冬,越冬期长达2~5个月。为使泥鳅安全度过越冬期,必须...

2022-11-07 02:32:09查看全文 >>

泥鳅养殖池塘处理方法(池塘养殖泥鳅技术要求)

泥鳅养殖池塘处理方法(池塘养殖泥鳅技术要求)

池塘养泥鳅是目前主要的养殖模式,采用土池塘养殖具有建造方便,投资少的特点,每亩改造费用在1000元左右。1、泥鳅池的选址...

2022-11-07 01:57:32查看全文 >>

水产养殖泥鳅怎么养(水产养殖泥鳅怎么选位置)

水产养殖泥鳅怎么养(水产养殖泥鳅怎么选位置)

“天上斑鸠、地下泥鳅”,泥鳅的营养价值相当高,除此之外,泥鳅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泥鳅市场需求量大,泥鳅养殖国内...

2022-11-07 02:01:46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