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选美大赛事小,自己的名声事大,若因为参赛影响了自己的演艺前途,那可是得不偿失。越剧艺术家袁雪芬在接受《申报》采访时如是说道:“赈灾义演本人全力支持,甘愿为此善举放弃门票收入,但是参加‘选美’易遭人非议,实在难以参与。”眼看时人对选美有颇多曲解和非议,杜月笙便再次动用传媒的力量,对公众进行解释。
这次解释,杜月笙特别强调“上海小姐”的选举不仅考察的是女性的形体美,还注重内在美,对于参选女子的德行和思想有非常高的要求。杜月笙的解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对一些接受过教育的女性来说,她们已明白这场选美与旧日的青楼选魁截然不同。于是,有几十名在校学生踊跃地参加了这次的比赛,此前表示要退出选美的明星们也回到选美比赛中。
终于,这场举世瞩目的“上海小姐”比赛终于在1946年10月8日迎来总决赛,赛场被设置在上海新仙林舞厅。就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场地的布置真可谓要多奢华有多奢华,吸引了上海的商贾名流。此时,老百姓八卦的焦点也转向了哪个选手能够夺冠。根据当时的报纸来看,一个名叫谢家骅的选手最被看好,人们一致认为此女是最有希望夺冠的佳丽。
在选美总决赛上,来自各领域的姑娘们频频亮相。裁判准备了问答、表演等环节,对佳丽进行筛选。
这场选美大赛除了赛前拉来许多赞助,以及现场的捐款仪式之外,还面向公众销售了一万张选票。在这些选票里既有一千元一张的普通选票,又有一万元一张的蓝色选票(可抵十张普通选票),还有五万元一张的黄色选票(可抵五十张普通选票),以及价值十万元的粉红色选票(一票可抵一百张普通选票)。选美小姐的产生,便是由获得选票的数量决定的,比赛方最终将评选出冠亚季军三位上海小姐。
在现代选美大赛里,“泳装表演”是一项考验选手形体的重要环节。不过,在当时看来却并非如此。旧社会的思想相对保守,除了脸和手之外,女性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都是不可暴露的。虽然当时的泳装远没有“比基尼”那么开放,但其暴露的程度也足以让老上海的观众惊掉下巴了。当选手们进行泳装表演的消息流传开来后,时有舆论称这种表演有伤风化。毕竟,思想开放的人在少数,所以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审美,所以,舆论贬多于褒。
因为这次的选美大赛不但要进行现场唱票,还需将评选结果公诸于众,所以评议工作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很久之后,《上海画报》才刊登了选美大赛的结果。摘得冠军桂冠的佳丽名叫王韵梅,总共获得了六万五千五百张选票。被寄予厚望的谢家骅屈居亚军,得票仅有两万余张。作为季军的刘德明,得票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八千五百张。
当然,除了这三名佳丽摘得三甲之外,当时还现场评选了额外的奖项,如:言慧珠被评为“评剧皇后”,管敏丽则被评为“舞蹈皇后”,韩倩倩被评为“歌唱皇后”。
这场选美的结果皆大欢喜,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吃了几个月的瓜,善款也如期送往灾区。不过,对于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说,这个结果并不是她们能接受的。尤其对上海小姐第二名谢家骅而言,她根本无法释怀自己没能夺冠的事实,在评选当场便痛哭失声。
谢家骅的家世背景显赫,她的父亲便是上海化工大亨谢葆生,而她本人更是就读于复旦大学商科。不论是颜值、身材还是德行、背景,谢家骅都相当出众。按理说,若这场比赛没有黑幕,理应该由谢成为上海小姐才对。
然而,这场比赛毕竟是为了筹款而举办的,所以财力才是评选的重中之重。谢家骅的对手王韵梅只是交际场上的一名舞女,但她的来头却很不一般。这名舞女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军阀范绍增的姨太太。为了让自己的姨太太成为上海小姐,范绍增砸了许多钱,发动不少社会力量。按照一票一千元的标准来看,王韵梅所获得的的选票,直接为灾区筹集善款六千五百万元,其中,大多都是范绍增的手笔。
之后,上海的媒体挖出了其中的黑幕,有一些不畏强权的小报将这场选美大赛叫做“上海太太”,讽刺这种不公平的选举黑幕。
只不过,王韵梅的下场比较凄惨,1949年范绍增出逃时,这位姨太太被丈夫抛弃,行踪不明。至于本该夺冠的亚军谢家骅却发展得不错,后来她来到香港进入演艺圈,拍摄了《满城风雨》等电影,后来还相继出演了杨贵妃、妲己等角色。
可以说,谢家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
参考资料:
【《1946年上海选美大赛》、《杜月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