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敛与华丽:良渚陶器》,作者:赵晔,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
新京报:关于良渚的陶器,你专门写过一本书《内敛与华丽:良渚陶器》。和其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相比,良渚陶器具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赵晔:良渚的陶器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在常规的使用上,良渚有一套比较规范化的制作工艺,颜色上以黑陶为主。
另外有些陶器是灵动或稀奇古怪的,完全突破了常规的造型,这里主要是工匠自己的艺术创意和情感寄托。这也反映在不同的陶器装饰纹样上,良渚陶器有些有水波纹,有些有蛇形鸟头纹。玉器和陶器的纹样不同,是两套不同的系统。玉器的纹样主要跟信仰相关,陶器上的纹样完全是装饰性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接触事物的反馈。
良渚玉鱼。图片来自刘刚、李冬君《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玉牌饰。图片来源/良渚博物院。
良渚文化为何衰亡
新京报:在良渚文化之前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之后又出现了马桥文化。这些文化形态之间是否有互动?良渚文化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衰亡,根据现在的考古学研究,良渚文化衰亡的原因大概是什么呢?
赵晔:良渚文化从崧泽文化发展而来,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良渚古城的附近,同时出土了良渚早期和崧泽晚期的文物。从崧泽晚期到良渚早期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好转,良渚人不满足于狭小的空间,往广阔的谷地和湿地拓展的时候,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和设计,建立了水坝,人口慢慢聚集。然后,良渚开始了城市化的改造,建立了一个都城,这时良渚突然崛起,成为了一个区域性的权力和信仰中心。因此良渚文化和崧泽文化的关系是比较紧密的,吸收了崧泽文化的一些文化积淀。
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相隔比较远,两者之间还有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有良渚文化的影子,但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遗存零零星星,没有大型的聚落,也没有玉器出土, 可以说是文化的低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现在倾向于认为,良渚文化晚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严重的恶化。良渚文化的晚期土质上普遍有一层沉积,反映的是频繁、持续的暴雨和洪水,厚的地方可以达到一米多。这说明沉积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试想一下,如果好几年这里都是大水漫灌,居住在这里的人类还怎么好好生存呢?良渚的人们只能往其他地区疏散。良渚的周边没有合适的地区聚集人气以形成比较高端的社会形态,那么久而久之,良渚文化的各种文明因素就逐渐弱化了。良渚文化应该是在这种情形下慢慢消亡的。
图片来源/良渚博物院。
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
新京报:2007年,浙江省考古队发现了良渚古城遗址的外城墙。良渚古城遗址被认为是良渚文化在考古上的突破性发掘。你本人有参加古城遗址的发掘吗?可以谈谈这其中大致的过程吗?
赵晔: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三重向心式结构。我们最先发现的是良渚的宫殿区,我作为主要的技术骨干,参与了两次发掘过程。1978年,原先的104国道打算取直改道,于是我们考古队前往莫角山发掘。在地底下,我们发现了很厚的一层红烧土的土坯。
当时我们很纳闷,这像是房子倒塌的堆砌物,又像是窑里的遗存,于是就邀请了一些专家前来实地考察。当时北大的严文明教授认为,这是良渚人“燎祭”活动的遗存。我们就向工程队提出,这是人工堆积起来的方形土台,附近需要全面挖掘。公路部门考虑到挖掘面积过大,需要经费过多,他们就决定改道了,考古发掘的过程也一度停滞。
等到1992年,莫角山的周围有一个印刷厂想要扩建,于是我们就去勘探地下可能存在的文物。当时布下了十几个探方(考古学术语,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 ),发现下面有20cm左右的一层非常硬的砂土。在砂土之下有一层薄薄的泥土层,泥土层的下方又是砂土。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切面,发现这些都是人工夯起来的。当时我们在钻探后推测这个人工夯出来的广场不小于3万平方米,后来被确认一共是7万平方米,几乎占据了莫角山的核心部分。我们认为,这就是礼仪广场,是良渚文化的“天安门广场”。1993年,我们在西侧又挖了100平方米,当时发现了两排柱坑,虽然不能确定柱子上是什么类型的建筑,但我们推测这也是宗教性的用途。1986年我们在周边发现了反山遗址,当时定义为高等级的贵族陵墓。等到1993年的发掘之后,专家们已经确认莫角山就是良渚文化的权力中心,而反山遗址可能是一个王陵。
2007年良渚古城的内城发现之后,情况又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没有想到,政治中心还有一圈城墙,这在长江下游的文化中从来没有发现过,实在是让我们感到震惊。这一圈城墙恰好把莫角山包围在中间,因此莫角山的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佐证。城墙高度只有4米,有八个水门,不具有很高的防御功能。所以城墙很可能是一种政治性的象征,暗示这里曾有一个实力强大的都城。这是在国家社会形态中,需要调集大量人力和物力才能完成的浩大工程。2010年,我们又确定了外城。殿、内城和外城的三重结构出现之后,良渚城市的格局就变得非常清晰了,这同时符合了古代“以中为尊,以高为尊”的规划和布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