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明代宗朱祁钰(1428—1457),汉族,明朝第七代皇帝,在位8年(1450—1457)。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之弟,明宪宗朱见深之叔。母贤妃吴氏。英宗即位后,被封郕王。正统十四年,英宗亲征瓦剌也先,结果在土木堡被俘。消息传来,皇太后命王监国。
不久瓦剌以英宗要挟明朝,于谦等人为绝之,于是立王为帝,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英宗子朱见深为太子,以明年为景泰元年。景泰三年,代宗废去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在次年去世。后被英宗复辟夺位,死后以亲王的礼仪下葬。
明代宗是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明英宗(正统帝)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为怕英宗复辟,故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代宗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代宗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死后本无谥号,明宪宗成化时期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乙丑上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清朝复称其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明清史书多称明代宗为景帝。妻: 废后汪氏妃杭氏,怀献太子朱见济母子: 怀献太子朱见济女: 固安公主,英宗复辟,降称郡主。成化时,年已长,宪宗以阁臣奏,五年十一月下嫁王宪。礼仪视公主,以故尚书蹇义赐第赐之。
六、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 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为人宽厚,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献陵建造得庄严简朴,象征着他的统治作风。
朱高炽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与张后所生。
五、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在位期间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的一生功过评价:朱瞻基一直是朱棣眼中的好孙子,根据史*载,朱瞻基出生那天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赐给自己一个宝贝,让朱棣把这一历史代代相传。当朱瞻基出生时,朱棣更是喜出望外,越看这孩子越喜欢。
其后朱棣对朱瞻基的重视逐渐增加,并开始注重培养,而朱瞻基在学习上显示出极高的天分,他勤勉努力,聪明伶俐,在朱棣的培养下,终于坐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朱棣对他极为重视。因为他爱读书,所以最终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朱瞻基登上了皇位。
朱瞻基在学识和文采极佳,绘画、书法极佳。虽然他对此非常感兴趣,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荒废帝业,对国家的治理也十分用心。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有所突破和拓展。在政治上,他扩大了内阁的权力。贵宾地位一时暴涨,可算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给官员放假,还在大力打击腐败,当时的官员都是人心惶惶,处事不公,让当时的政局十分清明。
对于百姓来说,朱瞻基是一位非常仁慈的人,他甚至亲自出访实地考察,亲自耕田,还感叹农民的不易。他平时关心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十分重视平复灾民情绪,加大赋役力度。在军队方面,朱瞻基反对军队腐败,减少不必要的军事行动,节省军费开支;在外交方面,朱瞻基积极与各国交涉,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后来更是兴旺发达。
对一个勤政而又能管住宦官的皇帝来说,这样的制度并不难,像朱瞻基这样懂得施舍的人,都能管得住。但是,在朱瞻基之后,后宫的皇帝对这种事不太在意,把那些事都交给了宦官,这自然容易导致权力膨胀。最终导致阉党的势力极其强大,这一切看起来的确与朱瞻基有分不开的关系。
四、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6年),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5月27日—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
正德二年(1507年),生于湖北安陆兴王府,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死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史称“嘉靖新政”。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
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民变。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