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关中者得天下
得宝鸡者得关中
宝鸡,似乎是一个特别适合“逆风翻盘”的地方。
牧野之战中以弱胜强的周人如此,在汧渭之会(今宝鸡凤翔县)养马的秦人同样如此。秦人的领袖秦非子,最开始只是一个为周天子养马的“弼马温”,因养马有道,才获得了一块小小的封地,还面临着西边犬戎的侵扰。
▲ 宝鸡历史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有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制图/巽
或许每个“弼马温”都有着大闹天宫的梦想,当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实则是内斗)葬送了西周,早已兵强马壮、摩拳擦掌的秦人开道陇山,攻下戎人占据的岐山,并在宝鸡境内几经辗转——从陈仓(今眉县)到平阳(今陈仓区)再到“雍城”(今凤翔),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 宝鸡凤县。 摄影/陈宏伟
此后,秦国实力大增。到秦穆公时,秦和晋还处在“秦晋之好”的蜜月期,晋国发生了饥荒,秦国就从秦都雍城(今宝鸡凤翔)筹集了万斛粮食,由渭河、汾河等水路运往晋都绛城。八百里路途运粮的船只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宝鸡的物产之丰饶可见一斑。
秦一统天下后,在今天的宝鸡地区设立了陈仓县。随着周、秦定都,关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作为关中要塞的宝鸡,时时刻刻都在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 刘邦、韩信、萧何的塑像矗立在褒斜道的入口处。摄影/李平安
楚汉争霸时期,韩信为了稳住项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中所谓的栈道和陈仓,可能就是今天宝鸡和汉中之间的褒斜栈道(眉县斜峪关到汉中勉县褒城)和陈仓道(出散关,经凤县抵到汉中)。假如没有宝鸡崇山峻岭的迂回,刘邦回关中平定三秦,最后“逆风翻盘”,未必有这么容易。
这个小小的陈仓县,同样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吃尽了苦头,在第二次北伐时,蜀军以陈仓为突破口,竟被一位“无名小卒”阻于城下二十余日,最后早早收兵;最后一次北伐时也是在宝鸡地区,诸葛亮屯兵渭河南岸的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河对阵,最终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