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护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我国海关和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长期以来严密防范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取得了显著成果。
仅今年11至12月,我国海关总署就因产品外包装或内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宣布对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泰国、阿根廷、厄瓜多尔、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俄罗斯、古巴、缅甸等国家的20家企业、3艘捕捞运输船和1家冷库采取紧急预防性措施。
就在近日,一批从越南进口的红心火龙果部分货品及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山西太原、河南开封等地迅速对该批次红心火龙果开展排查、采样、检测、消*和无害化处置,并对购买人员展开追踪,尽力把造成疫情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
3
但一些外国媒体却诬称,“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冷链传播”是中国故意释放的“虚假信息”。他们声称,除中国外,没有其他国家的学者得出过病毒通过冷链传播的相关结论,境外也没有相关案例。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圈哥记得最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法国和俄罗斯的研究人员已经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样本中发现了两种新的巨型史前病毒。
研究人员称,其中一种病毒休眠了3万年,但在解冻并暴露于其宿主变形虫后便能立即“复活”。
虽然这与新冠病毒并没有直接关联,但一般情况下,与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病毒不会被冻死,温度越低反而活得越长。
我们已知并掌握的病毒,处于4℃左右可以存活3-6个月以上,-20℃以下可以存活达20年左右。
早在2020年10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疾病预防中心的一项实验中就已经证明,新冠病毒可以在物体表面长时间保持感染性,并且在低温和非多孔表面或光滑表面上存活时间更长。
今年8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新冠病毒的动物起源》文章,该文章由知名病毒学家、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的戴维·罗伯逊教授等多国研究人员联合撰写,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最可能由被感染的活体动物传播给人类造成,但大规模冷链供应在新冠病毒出现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应被忽视。
文章称,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中国猪肉产品短缺,中国从国际市场进口了更多家禽肉、牛肉和鱼肉等其他肉类产品,以应对短缺局面。
大规模需求促进了所有肉类品种的冷链供应,这其中可能运输了SARS样冠状病毒的易感动物。
今年6月,据香港《英文虎报》等媒体报道,一名住在天水围的17岁女孩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成为源头不明的本地病例。防疫专家随后从其家中冰箱里存放的“泰国进口冷冻鳄鱼肉”包装表面检测出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