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沈周《蔬菜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有文献记载的古代腌藏蔬菜,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诗句:“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
关于菹(zū),《说文解字》记载:“菹,酢菜也。”清代王筠《说文句读》解释说:“酢,今作醋,古呼酸为醋,酢菜犹今之酸菜,非以醋和之。”
结合《中国食料史》的说法,菹是在瓜果蔬菜中加以盐、饭(包括粥、米粉等淀粉类物质)腌制发酵而成的食品。因此,经发酵后制成的菜菹可视为今天泡菜的前身。
先秦时期,菜菹在贵族们的祭祀及平常餐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醢人”一职,他们的职责之一便是掌管“七菹”,即韭菹、菁菹(蔓菁)、茆菹(莼菜)、葵菹(冬葵)、芹菹、箈菹(tái,嫩笋)、笋菹。
早期人们用陶瓮或陶罐制作菜菹,以草和泥填塞密封。而后,菜菹制作器具经过改良,出现了专门用于腌制蔬菜的泡菜坛。
考古发现表明,至迟在西汉晚期,我国已有定型了的腌制泡菜专用陶罐。泡菜罐(坛)出土地点大多在黄河以南,尤以江南为多,形制与现在使用的泡菜坛没有什么明显区别。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西汉“李未”墓出土的硬陶泡菜罐
该墓葬的年代为距今至少2100年的西汉晚期
图源光明日报
北魏时期,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较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北魏以前的泡菜加工方法。以腌制方法之不同,主要有咸菹、淡菹之分。
“咸菹”是将芜青、蜀芥等蔬菜用盐水浸泡三天,再加上粥清(即粥熬成的汤汁)发酵变酸而成。“淡菹”则只用黍米粥清和麦末发酵制成。
咸菹法:……其芜菁、蜀芥二种,三日抒出之。粉黍米,作粥清,捣麦作末,绢筛。布菜一行,以末薄坌之,即下热粥清。重重如此,以满瓮为限……
作淡菹,用黍米粥清,及麦䴷末,味亦胜。
这些做法主要是利用乳酸菌将腌制原料中的大部分乳糖分解成乳酸,少部分乳糖由于分解不完全生成不同的醇,酸和醇在一定条件下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特有的酯类,从而使腌制而成的食品呈酸咸味,并有特殊的香味。
此外,人们做菜菹时还常会放入一些青蒿、薤白、豉汁之类的调料,使之口味更加丰富。
作酢菹法:三石瓮,用米一斗,捣搅取汁三升。煮滓作三升粥,令内菜瓮中,辄以生渍汁及粥灌之。一宿,以青蒿、薤白各一行,作麻沸汤浇之,便成。
也有在腌渍蔬菜时加入酒糟的,利用酒糟发酵并使酒糟的芳香气味渗入蔬菜组织中,做成糟渍菜菹。
瓜菹法:采越瓜,刀子割,摘取,勿令伤皮。盐揩数遍,日曝令皱。先取四月白酒糟盐和,藏之。数日,又过著大酒糟中,盐、蜜、女曲和糟,又藏泥缸中,唯久佳。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无泡菜之名,但是经发酵制成的各类菜菹达30余种,既有园蔬,也有野菜;既有叶菜,也有根菜、瓜菜和菌类,可谓是“万菜皆可菹”了。
其中,“汤菹法”详细地介绍了“酸白菜”的制作方法。白菜,古时候称为“菘菜”。将菘菜烫过后,再在冷水中浸洗,放进盐醋里浸泡,可以存放很久。
作汤菹法:菘菜佳,芜菁亦得。收好菜,择讫,即于热汤中煠出之。若菜已萎者,水洗,漉出,经宿生之,然后汤煠。煠讫,冷水中濯之,盐、醋中。熬胡麻油著,香而且脆。多作者,亦得至春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