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清彦是贵阳一支孙氏开基始祖。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 迄今,有150多年历史,现繁衍到第七代。家族已有200余人。孙氏英才辈出,孙家在晚清民国时期在贵州是最有名气的八大家族之一,豪门排名第五。孙氏家谱在贵阳烧毁近50年以后,在孙惟宏先生的倡导和主持下,从2004年起决意立谱,历经十载。孙家上至90多岁的老辈、下至90后新生代都行动起来了,收集整合口述、图文资料,撰写家史、梳理家传、接续家风。谱成还得到当时的原贵阳市委副*、常务副市长, 原贵阳市政协主席 许朗作的序。
孙公文武全才,自幼承家传,嗜学诗文书画,天资甚高,少年已出名。成年后,书法“遒劲秀润”,擅长行草篆隶诸体,兼工牓书,昆明“金马”、“碧鸡”两坊额,出自手笔,气势磅薄,笔力刚劲雄健,观者叹止。 其婿段永濬代其手临“皇甫碑”于贵州,人争购之。绘画“精妙超逸”,题材多古迹名胜、乡俗人物、花鸟虫木等,代表作“对华叠翠图”、“古道牌坊图”、“三台凤翥图”、“莱菁远眺图”、“龙山花坞图”、“罗藏雾列图”、“滇池烟雨图”、“柳林春早图”等均写家乡名胜,运笔挥洒自如,线条流畅细腻,尺幅蕴含气象万千。所作农村风俗画,乡土气息浓郁,寓意深刻,如:“老妪纺纱图”,再现了贫苦农妇生活的艰辛;“渔鼓助兴图”,通过击鼓者穷愁潦倒的与富翁怡然自得的鲜明对比,显示了社会的不平等;“饥民载道图”则描绘了战乱灾荒之后,瘟疫流行、饥民背井离乡的悲惨情景。作品刻划入木三分,反映出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苦难。诗文造诣亦深,著有《茗花馆诗抄》行世。
孙清彦在独立之年,因看到“际世不宁”,投戎于军门赵德昌部,任幕僚襄赞军务,由滇转战入黔。咸丰三年(1853),以军功奏保同知知,委署兴义、郞岱、都匀、安顺等府厅,官至安顺知府。虽说孙清彦官至知府,但经常吃粗粮,每餐副食一荤一汤一素菜,有“清贫太守”之称。他常教导儿子孙忠志:“廉为官之准。以权谋私利者,终自毁。”他不畏强权,反对当地土司恶势力且知人善用。治政能“抚绥兼顾,教养从宽”,居官清廉,每以“修已以敬,待人以诚”自规,贵州民间有“活菩萨”之颂。一生所积,惟诗书、字画、古贴数百卷。
咸丰八年(1858) 孙清彦到贵州安顺任知府。当他踏入安顺这块大地,见到是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乞丐被蹂躏,凶徒任滋扰, 衙吏涣散,纪律荡然。时,安顺土司也招募家丁以保其势力。土司给予丰厚待意,凡是招募上的家丁,将会获得土司银百两嘉奖,三年内有所为之家丁还赠美人。其实这些被土司所招募的家丁,不过是充当土司的打手、爪牙,跑到各村寨收刮村民财物。凡有反抗的村民,就会遭到土司家丁的毒打,这些家丁出手狠、伸脚毒、视人命如草芥。见此状,孙清彦道:“不控制土司势力,何以治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