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殖民者
幸运的是这些流放犯在澳大利亚非常的自由,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在悉尼就像上下班一样的工作,还能领取殖民地政府发放的劳动报酬,而且服役超过一定时间的囚犯,要么可以选择申请假释,回到英国本土去,要么选择继续待在澳大利亚,殖民地政府会给你提供一块土地用来生活。
许多罪犯就是因为受不了英国国内的竞争环境,才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留在澳大利亚,作为狱卒或者是找到其他工作,在这里结婚生子繁衍后代,而这些人也就成了今天的澳大利亚人的祖先之一。
正因为如此,便有了“澳大利亚是一个犯人组成的国家”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这期间,英国自由民也有多达百万人口来到澳大利亚定居。
在殖民澳大利亚早期,英国政府一直处于亏本运营的状态,为了把澳大利亚殖民地由“国企”转为“民企”,让澳洲政府自负盈亏,以减少本国的财政开支。
于是英国政府极力鼓动国内企业去澳大利亚办厂,也积极鼓励公民前往澳大利亚找工作。为此,英国政府还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给予主动选择移民澳大利亚的公民。
但在早期阶段,很多英国人还是不愿意漂泊万里的前往澳大利亚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生活。

来澳大利亚进行淘金活动的殖民者
直到1850年,人们在澳大利亚的贝瑟斯特、巴拉瑞特等地发现了大规模的金矿,这一消息传开之后,大批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甚至是来自中国的移民开始涌入澳大利亚,想要实现自己的淘金梦。
当然,这种一夜暴富的事情只会发生在少数人的身上,大多数来到澳大利亚的人在花费完了所有的金钱和精力之后,只能放弃了幻想,重新找个正经的工作过活。
而当时澳大利亚最稳定和最发达行业就是牧羊业,这不仅得益于澳大利亚广袤的草原环境,也得益于从西班牙引进的美利奴羊在澳洲被改良为布鲁拉系美利奴羊。
这种羊的繁殖速度和羊毛产量远远高出普通绵羊 ,而且它的羊毛粗细均匀,柔软弯曲,色泽也极好,非常受欧洲纺织厂的青睐。
另外,英国自从失去了美国这一块棉花种植地之后,羊毛逐渐开始取代棉花,成为了英国庞大纺织业的主要采购对象,对羊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所以,淘金失败的澳大利亚人纷纷购买美利奴羊来进行养殖,以卖羊毛来赚取钱财。

美利奴羊
就在淘金热刚开始的1850年,澳大利亚全国就已经有了1600万只绵羊,平均每个澳大利亚人拥有39只,而今天澳大利亚生产的羊毛可以满足全世界对羊毛需求的45%,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优质羊毛出口国。
所以人们就戏称说澳大利亚是一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而美利奴羊也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
殖民者和原住民之间的冲突上文中说过,许多澳大利亚移民曾经的身份是无业者和流放犯,而他们当年之所以会成为无业游民,就是因为他们在农村的土地被资本家侵夺,被用去开办更有经济效益的牧场。从而导致了大量的英国农民成为无产者,不得已流向大城市去找工作。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事件。
然而,当年失去土地的这群人,现在来到澳大利亚,在这里又上演了一出澳大利亚版的“羊吃人”事件,不过他们不再是受害的一方。

殖民者对原住民的迫害和屠*
随着牧羊业在澳大利亚的兴起,殖民者对于土地和水源的需求迅速飙升,不断向着澳洲草原深处开发,严重挤压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生存空间。
澳洲原住民和曾经的美洲印第安人一样,一方面遭受到殖民者军队的屠*而死亡,一方面又感染上了殖民者身上所携带的天花、麻疹等疾病而去世,导致人口锐减。
关于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最为著名的一场屠*就是发生在马斯塔尼亚岛的黑色战争,自1803年开始,就有英国殖民者定居在马斯塔尼亚岛上,强占岛上的土地和捕*岛上的动物,威胁到了以狩猎为生的马斯塔尼亚土著,双方之间冲突不断。
后来为争夺岛上的狩猎权,殖民者和原住民之间爆发了战争。在1830年秋,数千白人在殖民总督的指挥下,全部身穿黑衣,手持火枪,排成一个长排,组成一道黑线,向着岛中心一步步前进,企图把岛上的土著全部赶出来,最终导致马斯塔尼亚原住民大量被殖民者军队屠*殆尽。
最后,仅存的原住民全都被殖民者武力驱赶到了一些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的不毛之地生活,殖民政府还美其名曰,称之为原住民保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