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道教约定俗成的规矩,中元之日会在道场举行隆重的"斋醮仪式",通过诵经、祈福、点荷灯、焚纸锭等多种形式祭祀天官,超度逝去的灵魂,供奉已逝的先祖亲人,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隋唐鼎盛时期。这便有了开头的《中元作》,李商隐借着道场祭祀的空档约见梦中人的故事。
从感恩丰收的庆传统到祭祀先祖举行盛大法会,中元节演变成了如今众所周知的"鬼节"。
佛教故事画:目连救母
2.孝道优先,中元成了盂兰盆节
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盛行,讲究"众生平等、皆可成佛",这种普度众生的善念观充满了儒家宗法伦理,以至于中元节的改变从孝道优先开始。
七月十五为什么成了佛教的盂兰盆节?佛教的《盂兰盆经》里流传着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里目连跟随佛祖修行,见到去世的母亲没有食物可吃的受难,想方设法解救母亲于水深火热之中。佛祖被这颗赤诚之心感动,给出了"倒悬"救母的方法,这才有了盂兰盆节的由来。
和道教的中元节一样,七月十五这天供奉、诵读等方式让逝去的亡灵安心通往极乐世界。很显然,盂兰盆正是倒悬的意思,反映的是佛教里顿悟、心存感恩与友善,百善孝为先的尊长孝道才是佛教里最重要的核心。
与道教不同,盂兰盆节最深层的内涵并非形式化的祈祷超脱,而是包裹在行为下的以孝为先传统美德。孔夫子常言:父母在不远游,和佛教重视的思想如出一辙,也与儒家先祖注重的尝秋、秋收果实长辈先行异曲同工之妙。
3.三俗合一,百家争鸣
民间习俗、道教的三元说、佛教的倒悬孝敬,三者的文化与思想逐渐融合,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形成三教合流的大融合。
三者名字不同,其意义截然相同:弘扬传统文化的高信仰。无论是拜天祭祖,还是长辈为先,成了全民参与的传统习俗,道出的是三种不同思想碰撞下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