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终于得偿所愿,被册立为皇后,她的儿子朱祁镇也成为太子。众所周知,朱瞻基就只有两个儿子,孙皇后生的是长子,而次子朱祁钰的生母吴贤妃也不得宠,所以没人能撼动朱祁镇的地位。也就是说,只要她好好活着,迟早能坐上太后之位。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朱瞻基驾崩。此时皇太子朱祁镇年仅9岁,众人担心主少国疑,于是传出张太后要扶持襄王朱瞻墡(朱瞻基同母弟)登基的消息。还是张太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扶持朱祁镇坐上了皇位。朱祁镇登基后,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在明朝前几任皇后的相关记载中,我们总能看到她们如何辅佐皇帝,有多少出色的政绩。比如马皇后为大臣求情,劝朱元璋要爱惜人才,教导后宫要懂得节俭等等;徐皇后曾在靖难之役时,亲自穿上铠甲鼓舞士气,结果成功保住北平等等;朱高炽即位后,张皇后对朝中内外政事,莫不周知等等。就连胡善祥都有这样的记载:“后每乘间规讽,无媚顺态,居常服食侍从澹如也。”
以上这几位都是能够帮到丈夫的贤后,唯独到了孙皇后这里,我们并未听说她辅佐朱瞻基什么什么。反而是张太后时常教导儿子,朱瞻基遇到大事,也是去请教母亲,而不是和孙皇后商议。
这就足以说明,孙皇后的政治能力是不够的,所以婆婆在的时候,她毫无存在感。直到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孙氏才成为后宫地位最高的人。不过在这之后发生了什么呢?是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
首先要强调的是,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他之所以御驾亲征,是由于宦官王振怂恿。王振是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宦官,但当初张太皇太后还在时,史料是这样记载的:“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就是说张太皇太后还在的时候,王振也不敢太过嚣张,可为什么前者去世,王振就越来越受宠信,甚至到了能劝动皇帝调动军队御驾亲征的地步呢?答案就是孙氏这个太后威慑力严重不够,人家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这也是她政治手段不足的证据。
而朱祁镇被俘后,孙太后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和朱祁镇的皇后钱氏一同凑钱,打算救出朱祁镇。大臣自然也不能寄希望于两个毫无主张的女人,于是相互商议,便形成了南迁派和主战派。
这时候孙太后作为地位最高的人,就必须做个决定,最终她选择支持于谦等主战派,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很多人都将这视为孙太后的功绩之一,但实际上她也就是做了个决定,最终的胜利还是有赖于朱祁钰的领导能力,以及于谦这些能*大臣,如果最后京师保卫战输了,我想最后被骂得最惨的,还是做决定的孙太后。
而且当时孙太后是不想把权力交给朱祁钰的,毕竟后者是朱祁镇的竞争对手,要是把他扶上去,那么自己儿子的地位就危险了。所以一开始,孙太后是命人取襄国金符入宫,她想要请襄王来主持大局。但由于襄王还在封地,折腾一趟太费时间,加上他本人极力推辞,而局势紧张,孙太后才不得不采纳群臣的建议,同意让朱祁钰登基。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孙太后给出的交换条件是,必须同时册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本身这样的要求也合理,大家自然没意见,就这样,朱祁钰登基,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所以说,这些都是孙太后在当时的局势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系列决定罢了。只能证明,她还不至于分不清局势,可要说多强的政治能力,倒不见得。
后来朱祁镇被放回来,朱祁钰由于不愿还政,就将其幽禁于南宫。可此时孙太后什么都不能做,只有在天冷的时候,为儿子寄去几件御寒的棉衣。
再后来,朱祁钰连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给废了,有人说孙太后任由朱祁钰废立太子,是为了保护被幽禁的儿子和孙子。我就笑了,这有什么好保护的,难道孙太后还能阻止朱祁钰废立太子吗?她要是有这个能力,早就把儿子救出来了。
因此实际上,孙太后根本什么都做不了,她只能寄希望于朱祁钰,希望他有一天能“良心发现”,把朱祁镇给放出来。
景泰八年,孙太后终于迎来了希望,倒不是朱祁钰良心发现了,而是石亨等人打算发动政变,帮助朱祁镇复位。《明史》中记载:“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