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贺知章的一生经历,很符合鸡汤文学的需求:
生活在大唐最鼎盛的岁月,没有国破家亡的仇恨,没有苍生不幸的哀愁,而他又很成功,也没有怀才不遇的长啸。
“岁月静好”之类的词都可以用在他身上。
这样的人应该是一个乐天派,常规表情包是哈哈哈,就算写诗也很自然,没有那么多的暗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说的就是这种人。
可这是真实的贺知章吗?
我觉得不是。
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少年,都有或多或少的野心:要实现财富自由、要成为人上人、要把世界踩在脚下......
总以为“天下风云出我辈”,
却发现“一入江湖岁月催。”
刚入职场时已人到中年,贺知章当然知道哪些是可以抱的大腿,但是实力不允许他走错任何一步。
他的“试错成本”太少了。
王维是家里有矿的人,辞职不干也不愁生计,就算写软文、卖画也能过得很滋润。
李白是非人类,走到哪里都是天王巨星,要不然那首《赠汪伦》是怎么写出来的?
可贺知章不行。
他家里没矿、也没有李白的洒脱,他只是一个有才华的普通人。为了进步和生存,他只能凭本事吃饭,以小透明的姿态努力活下去。
这条路很难走,却是唯一的路。
贺知章小心谨慎的熬日子,当初的豪言壮语逐渐被消磨殆尽,权臣、皇帝走马灯似的换,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贺知章感觉累了。
他看不惯同僚们的争斗,但又无可奈何;
他想出人头地,却没资本、没胆量放下赌注。
这种心累的感觉伴随他的后半生,就算位居三品高官后,也是“能做事就做事,没事做别来烦我”的态度。
而心累的人,总是很佛系。
贺知章平静看待周围的一切,内心不再起半点波澜,却又对新生命给予热烈的赞美,就像缅怀年轻时的自己。
对柳树如此,对李白也是如此。
在外人看来,他是岁月静好,可内心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清楚。
四、
744年,86岁的贺知章大病一场。
他每天上班时都恍恍惚惚,好像随时都会倒下,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有一种预感,人生可能要到此为止了。
罢了、罢了,归去吧。
“游子归故乡”,贺知章想回家了。
多少次午夜梦回,多少次心力憔悴,他都会想起江南的家。那里有母亲的呢喃,有父亲的庭训,有乡邻的笑声,他甚至记得河水抚摸脚踝时的温柔。
贺知章一生的快乐,大半来自故乡。
为什么成年人总是有抹不去的故乡情结?
人在他乡,终会有酸甜苦辣,却又因人情世故而不能放肆,每个人都像带着厚厚的面具,强颜欢笑。
而在故乡度过的童年岁月,恰恰是舒展的灵魂。
少年们自由奔跑、放肆大笑,没有生活的压力、也没有肩负的责任,活的简单而轻松。
故乡情结,其实就是成年人的避风港。
贺知章离开故乡已经50年了,拼搏过、努力过,现在累了,想回家了。他辞职、出城、上路,一刻都没有停留。
人生就像一个圆环,起点也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