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后,因为突出的专业课分数,罗振宇被中国传媒大学破格录取。多年后,他还清晰记着第一次到北京的场景,“当时下火车后是凌晨4点,天气很冷,我不舍得花十块钱打摩的,就拖着行李箱步行到学校。看着路边大楼里一点点亮起来的光,一辆辆汽车疾驰而过,我问自己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城市拥有哪怕一盏灯。”
研究生期间的罗振宇也没有放弃过学习,相反,那是他知识突飞猛进的阶段,三年中发表了十六篇论文,他决定继续读博士。
2000年,博士毕业后的罗振宇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中国房产报道》到《经济与法》再到《对话》,他做过不少节目的制片人。但恰逢央视改制,罗振宇始终没有正式编制,身份等同于“临时工”,这份不安全感令他一直筹划着退出体制外单干。
2008年,罗振宇离开了央视,受第一财经邀约,成为了《中国经营者》的主持人。在《中国经营者》的录制中,罗振宇要求把节目结束语改为他的个人脱口秀,这样的内容表现方式,和后来的《罗辑思维》几乎一模一样。
而那时,谁也没有想到后者会成为新媒体时代里最卖座的内容之一。
媒体人的转型:做自媒体第一人2012年,新媒体的第一波浪潮来袭。
40岁的罗振宇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房产,手握几百万开始了创业之旅。
12月21日,《罗辑思维》诞生了。他开讲的第一课是《末日启示,向死而生》,当时视频网站上以说书为主要内容的脱口秀节目并不多,除了高晓松的《晓说》有一定热度,樊登的《读书会》也才刚刚开张。
而优酷与土豆合并,大力扶植内容创作者的政策无疑给《罗辑思维》带来了很多的流量。“有种、有趣、有料”,罗振宇说历史,谈人文、剩女、反腐、房价、中医、爱国,他指出事物多面性,撕扯逻辑性推理,辅以感性,深刨内涵,节目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 从开播到2017年3月份停止更新,累计播放量超过10亿次。
与此同时,罗振宇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半在微信公众号推送一段60s的音频,粉丝蜂拥而至,他很快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KOL。
粉丝经济随之而来,2013年08月09日,《罗辑思维》推出‘史上最无理’的付费会员制,5000个普通会员:200元;500个铁杆会员:1200元。只用半天售罄,160万元入账,2013年底,罗辑思维第二次会员招募,当天入账800万。
2014年,随着订阅用户和会员数量的激增,罗辑思维开始组织一些“社群活动”。
凭借罗辑思维的号召力,这些社群活动在很快大江南北蔓延开来。除了罗辑思维官方的会员活动,各省各市的罗辑思维粉丝,也自发组织了自己所在地的“罗辑思维朋友圈”——以信奉和热衷“罗辑思维”为名的线上和线下社区。
2015年10月20日,罗振宇发了篇文章《有奔头,一起过》。宣布暂停会员招募,但支持会员资格的转让。对罗辑思维的会员机制和会员社群可能带来的一些“意外”效应,罗辑思维官方开始有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