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三百年来,玄武湖就成一方禁地,百姓对它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了。不过湖中尚有湖民,也有园林,《儒林外史》中就有名士隐居于湖中的记载。在明朝时,因为府库扩建至梁洲,为防火患,就在挖了一条环形水渠将之与外界分隔,这就是今天的环洲。随着明朝灭亡,黄册府库也茫然无存了。明后期名臣朱之蕃刻印的《金陵四十景》以“平堤湖水”命名玄武湖,将之列为第十景。当时“洲上置库以貯图籍,禁不得游”,“惟长堤障水,一望荷芰灿烂,香风远来,夹堤高树,坐荫纵观,不能舍去”。想来此时隔岸遥观玄武湖,碧波青荷,摇曳生风,无奈不可即矣。
清代玄武湖再度繁盛,一是黄册府已荡然无存,再无禁忌;二是因为湖中的水产。当时玄武湖的荷叶供应全城使用,政府甚至颁布了荷叶专卖令,命令全市使用的荷叶只能使用玄武湖中所产。樱洲的樱桃、湖中的水产供应全城使用,城北台城一侧的长堤上依旧密植杨柳。清末名臣曾国藩第一次任两江总督时,又曾疏浚湖面,用湖泥筑堤,将环洲与玄武门联结起来,免除了游人乘船之累。此时,吟诵玄武湖的诗篇已逐渐将描写湖光山色作为主流,以往的兴衰废替的沧桑感渐渐淡了。
清初“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绘成《金陵四十景》将后湖(玄武湖别称)列为第二十一景,雕板刻印,图文皆精。清代乾隆年间,金陵四十八景形成,“北湖烟柳”被列为第十四景,清末徐上添所编的《金陵四十八景》中称此处“春秋佳日,月夕花晨,或棹扁舟,或短极沼堤,眺望有步步引人入胜之妙”。民国时玄武湖被辟为“五洲公园”,当时公园喻意一日之内可遍历地球五洲,气魄非凡,而民国时徐寿卿所编的同名书作中称此处与西湖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玄武湖的大小的确与西湖不相上下,但其影响与知名度与西湖相较则相去甚远。究其原因,玄武湖自六朝之后,虽也不时有名士文人光顾,但大多表现得的历史沧桑之叹,对于湖本身却较少涉猎。在北宋消失二百年后,就渐渐被人遗忘了。有明一代,玄武湖更是成为禁地,令游人难以亲近。入清后,虽然渐渐被人熟知,可却再无有影响的文人吟咏,因此当年的历史遗迹就湮灭无闻,不似西湖那般动人。其实,玄武湖自身的历史,内涵的文化同样不输于西湖,只是需要我们发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