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的白桦林不仅装点着大地,装点着鄂伦春族的家园,还默默地为鄂伦春族人造福,给鄂伦春族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桦树皮资源丰富,还具备质地柔软、成张成片、容易加工、不易透水等特性,所以其制品具有轻便不怕磕碰的特点。鄂伦春族人根据其特点,加工制作了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形成了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桦树皮工艺品。
桦树皮在我国北方渔猎民族生活中的记载,很早就见著于古籍,如《北史·室韦传》载北朝时期的北室韦人“用桦皮盖屋”; 《明一统治》记载明代女真人仍然是以“桦木为屋”; 《金史》记载“以桦皮为角” (用桦皮做哨);清朝时期的《黑龙江外记》记载“山谷多桦木以皮贴车为盖,为苍穹(撮罗子),为扎哈(桦皮船),纵缝之如栲栳(盛东西的器物),大担水、小盛米面,谓之桦皮斗”.....对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端的莺歌岭原始遗址出土的桦皮器皿测定年代为距今三千年左右。1959年,在呼伦贝尔满洲里市扎诺尔的一处鲜卑墓葬中发现4件桦皮器皿;更有趣的是, 1977年黑龙江白金宝遗址出土1件仿桦皮器的陶罐,陶罐为泥质褐陶,圆桶状。也证实了用桦树皮做生活用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桦树皮器皿伴随着鄂伦春人游猎生活,从古代到20世纪50年代,是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主要是鄂伦春人的游猎经济所决定的,其次是地域因素。正如古籍中说“鄂伦春地宜桦”,桦树占整个林木的20%,桦树皮资源相当丰富,还有桦树皮质地柔软,成张成片,易加工,不透水;桦树皮制品又具备轻便、不怕磕碰的特点。因此,桦树皮制品在鄂伦春族游猎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几乎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桦树皮。
鄂伦春族人一般在阴历五月份剥取桦树皮。这个季节,树木开始发芽,水分充足,树皮最易剥掉,是剥取桦树皮的最佳时机。猎人、妇女三五成群,前往茂盛的桦树林带,选择树干笔直、树皮光滑、少有疤节直径30厘米以上树皮柔韧性较好的白桦树爬至树上五六米的高度,将猎刀的刀把顶在肩膀上,刀刃用手巾绑上,仅留一点点刀尖去划树皮,从上到下直直地下来。用刀轻轻一撬或用细木棍轻轻一挑,桦皮即可自然脱落。
如果错过这一时机,桦树皮不易剥取。人们把剥好的桦树皮放在太阳底下晒,因为晒过的桦树皮容易打卷,不易断裂。然后将桦树皮展开,去掉外层硬皮上的表皮,将凸起、带结的地方削平,使桦树皮的表皮干净平整。然后把桦树皮搁置在平坦的地方,用木头压上,使其平整挺直。鄂伦春族人利用桦树皮的特性来制作桦皮船的壳体,是因为白桦树皮含有丰富的油质,具有极佳的防水、防潮性能,用它来制作桦皮船的船体无需担心渗水问题。另外桦树皮有极好的韧性,可弯、可折、可拉伸,易于塑形。
剥下的桦树皮要进行精心细致的加工。鄂伦春族有一整套的加工技艺和方法。首先将桦树皮里面的硬皮和凹凸不平的地方剥去,然后将桦树皮变软以便裁剪。变软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水煮或用水隔蒸,桦树皮经蒸煮处理后柔软耐用;二是在火上烤,使其变软。变软后的桦树皮根据需要进行裁剪和缝制。制作样皮制品的工具有猎刀、剪刀、钢针、“土突混” (刻花工具,用狂、鹿、狍子的腿骨制成)。
常用的桦皮用品有:
桦皮桶:形状如铁皮水桶,这种桶制作较细,盖和帮上均刻有各种花纹,大的可装肉干和粮食,小的可以装食盐等。它不仅容量大,而且又能防潮湿,是盛装食盐等物品最理想的容器
桦皮篓:用一张大的桦皮,把四角剪开,折起缝合而成。它的形状是底部大、上口小。上口镶有木边,有盖。盖和帮上刻有花纹。用它盛肉干、野果、野菜极好。妇女们上山采集野果,把桦皮篓系在腰上,用两只手摘,特别方便。“铁克沙”:即“斜仁柱”覆盖物(长约10米,宽1*)。制作“铁克沙”需要把桦树皮外层的硬皮和带黑斑的硬节皮剥掉,然后用开水煮或用“铁克沙"拌皮覆盖物。
桦皮水桶:桶口镰有薄木边。在桶口边钻孔,插入小横木,便于手提。
桦皮碗:制作方法是用桦树皮先缝制成一个圆,然后上底。使用起来样皮水桶桦皮盆 桦皮碗比较方便、耐用。
帽盒:帽身与桦皮盒、桦皮篓相似。帽盖为尖顶。形状与清朝时期的帽盒基本一样。这种帽盒是鄂伦春族人用来装萨满帽和礼帽的。
桦皮船:鄂伦春语称“木若沁”,形制颇为特殊,敞口,船体中部较宽,船头、船尾尖细并微微上翘,状似剖开的梭子。素有“水中之舟”美称的桦皮船,灵巧实用,携带方便,既能穿行在弯弯的小河之上,也能航行在大江湍流之中。在夏季茫茫的林海及嫌蚊威胁之下,使用桦皮船要比使用马匹方便适用得多。桦皮船是鄂伦春族人不可缺少的水上交通工具,不仅可以用其打猎捕鱼,还可以用其载人载物。桦皮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不论从制作技艺上,还是造型艺术上都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