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的屠*吓不倒真正的中国人,扛起枪、举起刀,誓跟鬼子血战到底。
在全面抗战开始前,平山县就有良好的革命基础,还曾组建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108支队等武装,虽然规模不大,但播下了火种。
全面抗战爆发时,平山县有党员约700余人,占到了当时整个华北党员总数的约七分之一。
因此当八路军从山西向河北平原挺进的时候,这个连同太行山与大平原的小县便成了各路八路军部队的落脚点。
最先抵达平山县的是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旅长王震所率的干部30余人,之后359旅717团政委刘道生率领的由1个警卫连、1个干部教导队和1个剧社组成的约300人的工作团抵达。
不久后,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周建屏所率的1个连也抵达平山;115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率教导队、344旅徐海东部、曾国华支队等也先后来到平山。
在八路军最初的扩军中,平山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仅仅在1937年10月3日到11月6日的一个来月时间中,就组织起了1700多人的“平山团”,这支部队后来开出平山,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新718团,成为了八路军带番号的主力团。
115师所属各部队抵达平山后,也补充了大量兵力。
其中教导队补充300余人。徐海东的344旅补充800余人,著名的689团也是在平山洪子店成立的。曾国华支队也补充600多人,扩编为了两个营。
上述这些部队,都是八路军在全面抗战初期的骨干,这时候参军的战士也被称为是老八路。
小小的一个县,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拉出了八路军的一个主力团,同时还补充了多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为八路军在全面抗战初期的展开和敌后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这第一批参加八路军的战士,绝大部分都在随后的战斗中牺牲或伤残了,而剩下的则大都成为了我军的高级指挥员。
如著名的韩怀智将军,便是在1937年10月第一批参军的平山籍战士,当时才15岁。而刚参军不久,便赶上了上面提到的温塘战斗。
抗战是艰辛的,同时也是漫长的,无论是“平山团”,还是688团、689团、曾国华支队,这些部队其实都属于是八路军的机动部队,是承担远距离转战任务的。
因此上述这些部队编成后,就都开出了平山,在其他地方继续抗战了。
而位于太行山和华北平原交界处,直面石家庄的平山县,由于直接对日军控制的核心区和交通线构成威胁,自然也要直面日军的重兵。
平山县属于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四分区所辖的核心地域,日军占领了县城和县城以西的部分要点城镇,我军则控制着山区及乡村地域。
在这里活动的骨干部队是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周建屏带来的一个红军连以及从平山团中抽回来的一个连。随后以这些部队为基础,汇聚抗日武装,组建了第7、8、9三个团级的大队,而周建屏也转任新成立的四分区司令员。
在军分区初建时,面临极为繁重的作战和建设任务,1938年6月,周建屏司令员旧伤复发,牺牲于平山县小觉镇。
在艰苦的抗战中,牺牲是很大的。
全面抗战开始一周年的时候,四分区武装决定攻打平山县城,由于这一时期几个大队组建时间都不长,武器弹药极差、战斗骨干也较少,因此攻城战打成了相持战,伤亡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