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京大牌档都开始在朋友圈里卖菜了。
一时间很多关门的饭馆变成了菜摊。
就在这个春节里,“卖菜”的生意也火了,很多叔叔阿姨跟着孩子学会了在手机APP上下单抢菜。
盒马鲜生、京东到家、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春节期间销售额均暴涨300%以上。
然而有一个问题被忽视了:
饭馆无“饭”可做,就去“裸奔”卖菜;
百姓无“餐”可聚,就买菜在家“DIY”。
这两者之间有一种重要的需求几乎是一片空白,就是美味且标准化的“中餐半成品”。
有些人想足不出户吃到堂食水平的中餐,要么嫌外卖送来不热乎、跟堂食口感有差距,要么嫌中餐外卖不卫生,可自己又不会做饭,怎么办?
在家加热、或稍加处理就能上桌的“中餐半成品”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广受欢迎的自热火锅、速食螺蛳粉都是成功案例,但它们大多不是餐饮企业推出的,而是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做的。
在全国各个省市,都有一些家喻户晓的餐饮品牌,但他们没有利用品牌多点开花,拓宽营收渠道,反而对堂食形成了“路径依赖”,在这次疫情爆发之后,连最起码的保命“B计划”都拿不出来,只能坐吃山空。
中餐在做半成品、二次加热的时候能不失其风味,当然不容易,但不代表这不值得努力。
比如某酒楼线上旗舰店出售的佛跳墙半成品,春节月销5500 份,单价328元,仅此一菜入账超1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