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图可以看出,西方家兔的起源点就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当地的岩兔特有的大脑构造,使其对于恐惧的感知并不如它的东方表亲那样灵敏。人类于是开始有意识驯养他们,以获得肉食和毛皮,直到公元约前八世纪西方家兔才真正的驯养完成。随着西方海洋文明的发展,兔子作为常备的肉食资源,开始向各地扩散。特别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原本已经驯化的兔子随船到达了陌生的大洲,放归野外经过几代繁殖之后又重新成为野兔。加上没有天敌,数量成几何级爆发。比如现在的澳大利亚,就优哉游哉的生活着近百亿只野兔,当地政府毫无有效的应对措施,基本束手无策;与此同时,中国的吃货只能望洋兴叹,垂涎欲滴,纷纷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发放兔子旅游签证。
在东方,我国驯养和食用家兔的历史要比西方稍晚。在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少量兔骨还说明兔子并不是当时重要的肉食来源。直到2011年,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处距今3000年左右的部落定居遗址。其中就有个用完整的岩石围起的,面积足有六十平方米的兔栏。通过对出土的大量兔类骨骼化石的研究,发现其体型明显小于同龄段的野兔,后腿更相对于野兔为短,不善于奔跑跳跃,已经可以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家兔了。但东亚地区由于自古人口密度就比较大,且作为大陆文明流动程度明显不如西方。故家兔仅仅是在中国境内繁育,直到7世纪中期才经由日本的遣唐使带回国内。
到了现代,西方的兔类养殖主要是为了肉食和赏玩,基本上所有的宠物兔都是西方兔类。但它最大的缺点是毛皮质量很差,坚韧性和保暖度甚至不到羊皮的三分之一。而在东方,中国的兔类主要是为了肉食和毛皮。我们不光食其肉,而且会取其毛皮作为大氅的填充物以及毛笔(兔毫笔在战国就已经出现)的原料。在东方基本没有宠物兔,人们更注重的,还是其更出色的实用价值。
西方虽然在兔子最初驯养时间上略胜东方一筹,但是在很长时间内,兔肉都不是用于烹调的重要食材。在更多的时候,温顺的家兔主要充作贵族小姐们排忧解闷的宠物宝贝。欧洲自古以来发达的畜牧业自然也不会看得上兔子那点可怜兮兮的肉。在蒙昧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留下的基本食谱中,也只是寥寥几笔谈了烤兔肉,芦笋炖兔肉等几种烹饪方法。且由于当时卫生状况极端糟糕,兔子携带的大量病毒反而成了瘟疫的代名词。在黑死病肆虐的欧洲,人们大量的捕*家兔,甚至殃及看起来比较像兔子的跳鼠。在这种情况下,兔类大规模的养殖自然无从谈起。
在这期间比较有名的兔肉菜,还是英格兰长腿爱德华一世在征服苏格兰之后的庆功宴上出现的。为了羞辱英格兰大公,爱德华撕下烤兔腿递过去,并不无嘲讽的说道:请吃下这只兔腿,这样你下次逃跑的时候可以快一点,不会被狮子(英格兰王室徽章)那么轻易的抓到。
等到兔肉的大规模开始作为食用,已经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的爆发给民生带来的蹂躏,使得当时居民的肉类摄入基本为零。德法两国发现兔子繁殖快,肉食饲料比很高,于是开始大规模的饲养肉兔作为牛羊肉的替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个欧洲的经济都接近于崩溃,除了吃老鼠,就只能吃人了。在这种局面下,各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阿根廷进口了大量的兔肉制品,才化解了两国的饿殍危机。
法餐中最有名的盐渍李子焖兔肉
至此,欧洲的养兔业才彻底开始兴起,这其中法国人和比利时人养殖最多,也最爱吃。在法餐的菜谱中,可以看到很多以肉兔为主食材烹饪的菜品。比如著名的“猪肉鹰嘴豆焖兔肉”,这道菜曾经在《基督山伯爵》中出现过。再比如戴高乐最爱吃的“白汁焖兔肉”和“盐渍李子焖兔肉”。其中以“盐渍李子焖兔肉”最为著名。1986年出版的一本法语菜谱中有它非常详细的做法:
选兔腿肉一整块剔去腿骨用葡萄酒清洗之后加入迷迭香,月桂叶,百里香,欧芹碎,红葡萄酒,红胡椒粒,洋葱片,胡萝卜片,盐,植物油一起腌制四十八小时。
盐渍李子干十颗温水泡软。加入红葡萄酒烧透。
锅里加大量黄油,煸炒肥肉片,洋葱片炒香后将香料挑拣干净的兔肉下锅两面煎炸。倒入小蘑菇,李子干,红葡萄酒,盐,胡椒粉焖一个半小时即可。
非常传统,非常标准的法餐做法,想来味道也应该不会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