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一词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这里涌现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他们开始进城务工,“打工”一词在那个时代由香港传入而诞生。
80年代初,改革开放,国家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铁饭碗”终有打破的时候 。
一些敢为先知先行的人看准了时代红利,辞职下海经商。
这位传奇人物叫陈先保,可能有些人对他的名字比较陌生,但是一提到“洽洽瓜子”就家家户户口都知道了吧。
陈先保毕业后分配到了商业厅工作,拿到了大家都想要得到的“铁饭碗”。
他努力上进,在工作上取得了不错业绩,后来被提拔为科长。80年初,陈先保不满足于现状,看准了国内经济一片好势头,他毅然决然提交辞呈,正式下海。成就了如今的商界传奇:一根冰棒年入百万,一包瓜子年入40亿。
二、为什么还有些人有这种偏见呢?
首先,就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地方歧视。如南方省市一些地方,女儿不外嫁,儿子找媳妇只在本地人中挑。
这一代年轻人的父母,多是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 。前面我已经提到,在那个时代 ,公务员是终身制的,拥有居民户口,手持国家粮票,老了还能领退休金,俗称“铁饭碗”。
如果有人在计划经济那个时代说要辞掉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大多会落得众判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