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也是在变化中的,大篆和小篆也有不同,小篆到后世艺术化了,样子更多,离大篆也更远。通常说到文字发展,往往认为大篆到小篆、小篆到隶字,实际上也有大篆到隶字的,光看小篆未必理解隶字来历。

隶书「孝」字写法很多,其中的撇有一笔写的,也有分两笔的。其中的撇有一笔写的,也有分两笔的。东汉末《曹全碑》「孝」字有不同写法,有一种和《西狭颂》「教」字左边已经没有什么两样,这是文字演变的结果,恰好一致,八分开始走向真书。但不等于说,你也可以拿「孝」其他写法,右旁配上一个「攴」,就是「教」字新的写法了。这是个危险的想法,你正在用「孝」字改造「教」字,在隶书中是不能这样随意改的,暴露岀对文字来源不理解。

「教」右旁是「攴」,我们现在写「攴」,就是根据篆字隶定出来的。如果你去查字典,「攴」部又作「攵」,很显然,「攵」是「攴」更简化的写法。其实严格点说,「攵」下面应该是「又」,你看《乙瑛碑》、《西狭颂》下面就是「又」,有一横的,《孔宙碑》一横就不见了。
清·蒋和

今后你看见这样下面是「又」的写法,如清代蒋和这个「放」字,就知道右旁原来是「攴」。
简言之:
· 写篆书要懂篆法。
· 写隶书要懂隶法。
· 隶法属于文字学,多临帖也可以了解隶法。
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过古文字课,以前学隶书,就是多临汉人的字帖,记住帖上的写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创作作品,遇到没有把握的字,要多查字典。这样也可以过隶法这一关。
居延汉简中的「教」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