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习难度加大
到了四、五年级,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会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他是在为父母而学习。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
方法二:不过份关注孩子的成绩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绩。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奖励她,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有个错觉:学习是为家长学的。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过严厉
四、五年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有了自我意识,当父母再像在低年级时那样,严厉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再规定他们每次考试必须达到的名次时,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关于对10岁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的很好:
多问快乐,少问学习;
多问“这次考试中,你细心了吗”,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问“你喜欢学……”,
少说“今天我教你学……”
关键词三:成绩定型
孩子在四、五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爱上学习,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五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了。
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而是说,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方法一:经常给孩子“积极暗示”
消极的暗示:
“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
“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是很好”;
“我家这孩子,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好”……
即使是家长对别人谦虚客套的说法,孩子听到耳朵里,也会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在这种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变笨、变差了。
积极的暗示:
“你很聪明”;
“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
“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大人物”。

方法二: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父母的言传身教、创造一些学习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方法三:谨慎对待“陪读”
很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手”。
关键词四:学习习惯
国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一项调查:
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
测试的结果令人惊奇,因为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专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或五年级是一个“分水岭”。
在四、五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些好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
在四、五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家长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二、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做家长的不能企图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
坏习惯也是一点点改正过来的,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