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是蜀汉政权后期的真实写照,为什么蜀汉到了后期会造成“无大将”的局面呢?想蜀汉刚建立的时候,文有诸葛,庞统,糜竺,马良,武有关长赵马黄,五虎上将。人才济济,群星闪耀。可到诸葛亮之后,除了姜维,好像再无独当一面的人物。人才凋敝,七零八落。造成这样的局面,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个政权的特性,跟他的创始人有莫大关系,刘备是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领导,以情感打动人,哪怕他一无所有,也会有一帮赤胆忠心的人愿意辅佐他。刘备的集团像一个帮派,刘备是老大,关羽老二,张飞老三,诸葛亮是军师,剩下的依次往后排。这样的集团有凝聚力,大家其乐融融,共同为目标奋斗。但也有其弊端,就是人才难以往更高的地位走。哪怕你再有本事,也只能在关羽张飞诸葛亮之下。这样就导致形成封闭的圈子,外人难以入内。而且,这样的集团,一旦老大没了,多半树倒猢狲散,万幸诸葛亮可以撑起一片天,但诸葛亮也走了之后,就再没人能有所作为了。
此外在用人方面也多有其弊端,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的核心,为人正直,人才考核严格,要求德才兼备,很少有人入其法眼。最典型的是魏延,魏延很有才干,却被诸葛亮冠以“卖主求荣”“脑后有反骨”而险些被斩首。可以发现,蜀汉的人才几乎都是刘备招来了,诸葛亮除了姜维,好像再没有别人可用。相比于曹操的“唯才是举”路子要窄很多。曹操就很大气,只要有才,我都可用。比如,郭嘉行为不检点,“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这样就会大大拓宽招揽人才的渠道。
诸葛亮是个责任心很强的理想主义者,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肩上的担子一下就重了,“夙兴夜寐,恐托付不效”,凡是亲力亲为,此事被司马懿获知,就说诸葛“多劳而少食,不能长久”。同时,这也是能力强的人的表现,自己能用最短的时间做到最好,给别人做有费时又费力,干脆自己都做了。诸葛亮凡事一人扛,就忽略了对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无以为继。
蜀汉政权作为一个外来政权,也有其自带的局限性。刘备有自己的队伍,代表人物是关羽张飞,在荆州收服了一部分人,代表是诸葛亮,黄忠,魏延。刘备入川,川中豪杰自然只能在这些人之下。况且,刘备始终不信任川中人士,处处打压,为三等公民。随着“自己人”的不断老去,新人难以为继,自然无人可用。相比于东吴集团的“江东化”逊色许多。多提一点,东吴集团也是外来政权,孙权在后期重用东吴大氏族,很好的完成东吴的“江东化”,代表是人物是“陆逊”“陆抗”。
最后,地理上也有很大原因,蜀地偏居一隅,就算富饶,也只限成都平原一地,相比于中原地区的曹魏政权,江东地区的孙吴政权,无论经济,军事,人口都远远低于两者,在加上连年战乱,赋税冗重,十室九空,所以百业凋零,人才凋敝。
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过多的把持蜀国大权,没有发展蜀二代,蜀二代都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