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曾经一度在航空领域取得领先。
但是因为先天差距,苏联放弃了这方面的发展,将重心放在别处,没能在太空竞赛中占到便宜。
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苏联的卫星仍然有十分强大的竞争力,技术水准并没有差开太多,以至于解体之后都能给俄罗斯留下不少的遗产,短时间内还能和美帝碰一碰。
这就是最好的时期了,后来俄罗斯内外交困,逐渐丧失了在航空航天的先机。之前苏联时期发射的各种卫星也都到了保修年份,俄罗斯在卫星上变得窘迫起来。
等到美国的GPS系统发力,并且在战争中开始频频利用卫星屏蔽敌人信号,让敌人变成“瞎子”,严重刺激到了俄罗斯,他们也开始开发一种全球定位系统来抗衡GPS。
这个全新的系统被命名为“格洛纳斯”,一共包含30颗卫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通信。
虽然只在3个轨道面上布置,但是精度和GPS不相上下,是一种很好的通信系统。
不过问题也比较明显,到现在为止,“格洛纳斯”也就发射了18颗卫星,其中还有一些是前苏联时期上马的,中间的技术代差和配套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俄罗斯的财政无法供应后续的卫星发射,近年来这头巨熊越来越虚弱,逐步削减某些领域的投资和拨款,航空航天就是被砍的重灾区,失去了很多预算。
可以想象的是,俄罗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完成“格洛纳斯”的后续计划卫星的发射,这个全球定位系统眼看就要成为“烂尾”工程,失去初衷。
美国“星链”计划出台后,俄罗斯也要跟风,并在2022年10月22日发射首颗“球体”计划卫星,未来将要陆续进行600多颗卫星的发射任务,处处和美国看齐。
这样强行跟上的结果很不乐观,本来俄罗斯的财政情况就不好,现在又要在卫星这个极其烧钱的领域浪费,这会给俄罗斯带来异常沉重的负担,最后得不偿失。
现在太空中一共有169颗俄罗斯卫星,苏联时期的卫星大多已经过了预期寿命,这些都是俄罗斯时期发射的军事、经济、气象、通信等领域的混杂,仍然有着一定的实力。
“有”和“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俄罗斯确实拥有较多数量的卫星,但是在真正使用时常常面临各种问题,有科技鸿沟,一线人员在使用时的体验也不好。
从整体上来看,俄罗斯有些想要脱离第一梯队了,因为他的卫星数量已经排在全球第五了。
上面的英国和日本都是强敌,短时间内俄罗斯也看不到超越的希望。
中国发展卫星的时间最短,条件也最艰辛,在中央*的强力支持和那一代科学家的忘我奉献下,中国仅用了数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升空,太空中响起了嘹亮的《东方红》,中国的航天工业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几十年以来,中国卫星不断推陈出新,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发展。
我国的卫星事业有一个学习过程,最初是从苏联手中获得了一些资料和人员支持。
但随着中苏交恶,中国就开始了自主研发的路子,从基础开始搭建航天工业。
这样含辛茹苦的创业当然是艰难的,但是也能让我们摆脱外部的钳制和依赖,从一开始就将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的事情,用更多的心思在国产化上面。
发展到现在,我国在卫星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就拿我们十分熟悉的“北斗”导航卫星举例,从上世纪80年代有项目雏形,到1994年第一颗北斗卫星发射,中间有过很久的蛰伏时期。
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北斗一号负责中国地区的通信和导航,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则分别扩展到亚太地区和全世界,实现和GPS同样的功能。
到2020年6月23日,最后一颗北斗卫星升空,中国自主研究建设的“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建成,我们再也不用被美国技术垄断所欺压,可以抬起头来了。
北斗卫星一共有45颗,占了我国卫星数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其他的卫星包含各个方面,既有通信卫星,可以实现偏远地区联络畅通,也有遥感卫星,可以搜集各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