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臣子是指哪三类(臣子身份)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2-11-07 04:18:15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除按规定向上一级封君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一些劳役外,其余的部分归封君享用,位及俸禄可世袭。

夏、商、周均有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员到七十岁即可退休,即所谓"七十致政"。员退休后,可到各级学校去传播知识。《礼记_王制∏载"夏后氏养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觉察,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老胶,养庶老于虞獗(卿大夫以上高级员为"国老",大夫以下称"庶老"--笔者注,下同)。

秦汉时期


秦汉实行"爵禄制度"。爵在世禄制下与职、俸禄基本统一,到秦汉时二者分离。秦汉之爵分为军功爵和赐爵,主要依据功劳而定,赐爵面广,爵位与职无固定联系。爵和禄各成系统,爵表示特权,禄则是供职后的待遇。秦时阶和俸禄均野衡"的单位"石"来表示,到汉代逐渐将阶与俸禄分用两种方法表示,秩(秩为员等级标准,禄为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350斛。汉代员俸禄差别很大,最高秩和最低秩之间相差近百倍,低级员俸禄太低,造成场的,东汉末年思想家仲长统认为这是造成汉朝衰败的重要原因。汉代僚虽野量"为单位,但俸禄形式并非都是实物,特别是由于粮食运输困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将谷米折成钱币发放的形式。除常俸外,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待遇等。

秦时吏告假称"告归"。汉时又有休假制度,每五日休假一天,称"休沐"。有节气假冬至、夏至为例假。有告假,分予告和赐告两种。予告是因为功(考课为上等者)由国家依法准予休假,赐告则是因为病给予的假(汉制,请假三个月免,经赐告者可延长假期而不免)。有丧假,依丧服制度,长者3年,短者36天。

汉代高级员有"致仕(退休制度)",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有疾。公卿退休后受到优厚待遇,一般给原俸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员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魏时期以九品定级,分一至九品共九级,南北朝时改为正、从九品共十八个等级。员代表员的等级,并被作为领取俸禄的依据。由于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导致货币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的下降,这一时期的员俸禄支付形式又倒退到以实物支付为主。如西晋员的俸禄中就包括了米、绢、钱、菜、田、杂供给、占田、职田、给力役等多种形式。可见其俸禄结构是以实物形式为主,以货币形式作为补充,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力役形式。国家按照员的贫,给予员不同的实物、货币形态的俸禄,同时也拨给不同数目的劳动力,用以充任员的职田以及个人及其家庭的役使。

北魏初年,因游牧民族鲜卑人未及封建化,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备,员无俸禄,由员自行搜括。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革,始有俸禄之制,员按品取禄。北齐以后俸禄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注重品与实际职任的相称,有品无职又不得朝拜者不给俸禄,员俸禄结构也大体分为实物、货币、力役三个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员仍有休假制度。因病因事均可请假,如西晋给丧假三年,病假百日。员年老可以退休,多以七十岁为限。高级员退休后多可以闲职终其身,经示优宠之意,并无实际职事。员退休以后仍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还可担任中正。如南齐规定给本半俸以终其身。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横行,退休制度执行情况茄,不肯按时退休的员很多,造成机构的臃肿和效率的低下。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唐时无论职事或勋、散,均可按品占有不同数量的永业田,职事还可按品占有不等数量的职分田。另外,京每年还有禄米,待一品七百石到从九品递降到三十石,高级员还有货币形式的俸禄。

丞相:辅助皇帝处理一国政事的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总领朝议和百官的奏事,以及选拔任用官吏,秩级号称万石。

御史大夫:丞相的副职,地位仅次于丞相的行政长官,主要职责是掌管文书档案图籍,以及监察百官,检举非法,秩级也号称万石。

廷尉:汉代中央最高司法长官,主要职责是判罪和解释律令,秩级为中二千石。

光禄勋:主要掌管皇宫殿内的安全,并负责侍从警卫。秩级为中二千石。

卫尉:汉代皇宫的警卫长官,主要职责是保卫皇宫外殿,秩级为中二千石。

宗正:掌管皇帝亲属名籍的官吏,秩级为中二千石。

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经济一切事物的官吏,秩级为中二千石。

少府:掌管皇帝私家财政的官吏,秩级为中二千石。

水衡都尉:汉武帝元鼎二年设置,掌管上林苑内的一切事物,秩级为二千石。

丞相长史:协助丞相管理文书等事物的高级官吏,秩级为千石。

御史中丞:协助御史大夫管理宫殿内兰台图书以及监督百官的高级官吏,秩级为千石。

郡守:汉代一郡的最高军政长官,汉景帝中二年改名太守,秩级二千石,官署称郡府。

郡尉:汉代一郡内协助太守的高级武职官吏,主要掌管郡内的甲卒军事训练、考核以及郡内治安等。汉景帝中二年改名都尉,秩级比二千石。

都尉丞:都尉属下地位最高的官吏,秩级一般为六百石。

县令:汉代一个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秩级一般为六百石,官署称县廷。

县丞:县令属下地位最高的官吏,主要职责是协助县令处理一县政务,尤其是盗贼、仓库等事物,秩级一般为二百石或三百石。

亭长:汉代掌管一亭事物的低级官吏,由县令任命。主要职责是维护所辖亭部范围内的治安,兼有迎送来往官吏、递送官府文书等事宜,无秩级。

诸侯王:西汉初年,诸侯王有治理其国的权力,汉景帝中五年下令诸侯王不再有此权力,而由长安派出官吏来治理。

诸侯相:西汉初年叫丞相,和长安朝廷的名称一样。景帝收回诸侯王的权力后,改诸侯王丞相为相。

内史:诸侯王国内的官职名,职责是掌管诸侯王国内的行政。汉成帝时,省去内史一职,改由诸侯相掌管行政。

唐朝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荀假"。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如节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

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日则解职)。员身体茄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

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

编辑本段

宋朝

宋品仍分九品制,每品分正、从,文职自四品起,武职从三品起又各分上下,故文职共30阶,武职共32阶。因名与职权相分离,名仅用以确定员的贫,称"寄禄"。品和本相互配合,决定员的章服、俸禄,不论员是否有掌握实权的差谴职,其品和衣饰不变。宋代也有散阶,以表示员资历,在宋初无实际意义。元丰改制后,名恢复为职事称,使采用"以阶易"的办法,将一些名与散阶整合调齐,定文37级,武52阶,作为寄禄的依据,史称"寄禄新格"。宋代爵位分为九等,与唐制同,不世袭。宋代还采用"功臣封号"(功臣封号是选用奖励之词,对一些有特殊勋滥大臣予以赞扬。功臣封号共分三等,每等十余种,依奖词的等级以示勋劳之大小,神宗时废除)、检校(检校是一种加,自检校太师至检校水部员外郎共19等,地位虽高,但并无职事,神宗时废除)、道教宫观(道观称是以管理道教宫观为名,支付俸禄,主要是为了安置退休老臣,称"词禄"。神宗以后,扩大了祠禄范围,名额不限)等附加衔来表示员的地位和功绩。

宋代俸制度十分混乱,员无实职者可以领俸,有实职者则可以另加钱,在物质上优待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增给)、职钱、公使钱及恩扇,地方则配有大量职田。员有差遣职务者另加津贴,作为职务补贴。这种职钱依员本与差谴职的级差按等发给,故虽任同一,职钱并不相同。在判、知等字前加守、试者,说明低于差谴职一至二品,每月分别加55贯和50贯。在判、知等字前加行字或不加字者,说明本高于差谴或与之平级,每月加60贯。

宋代员休假、退休制度基本沿袭唐代而有发展,宋朝员休假日较唐代增加,出现以前没有的各类节日。此外,大臣的私祭日(父母或祖父母死亡之日)准假一日。为鼓励员按时退休,自神宗以后准许员带职致仕,并对退休员给予种种礼遇和优待,一度准予领取全俸,并设置大量宫观安置致仕员。尽管如此,很多员虽年满七十却仍不仕。宋仁宗时,一些台谏员如司马池、包拯等上书请求让御史台纠劾上奏,但然为采纳。老僚贪恋禄位,造成了员队伍的老化、僵化,阻碍了员队伍的正常更新,更加剧了宋代的冗弊端。宋代统治者在待遇上优待员,本意是希望以此造成员奉法守正的风气,但员的厚禄最终造成人民和国家的穷弊,同时也因制度的紊乱而造成吏治。

编辑本段

辽、金

神册六年,辽太祖颁布法律,"正班爵",正式确立了吏的品秩,详情因史料缺载而无从知晓。辽圣宗统和年间以前,吏俸禄由纳税人口直接供给,统和年间后改为政府统一管理。辽代吏到一定年龄后即可向皇帝提出退休请求,由皇帝批准后方可离职。辽兴宗时,萧惠两次提出退休要求后才得到批准。重要员退休后仍然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不时接受皇帝的决策咨询。辽兴宗曾以宋朝国书失礼为借口大举攻宋,临行前到退休老臣张俭府中征询意见,张俭力陈出兵之弊,使辽兴宗收回成命,因而避免了一次大规模战争。

金代员共分九品十八级,各按员领取一定数量俸禄,俸禄形式以实物为主。在同一级别中,因担任职务不同,俸禄数量也有差异,如同为正一品,三师、三公、尚书令所得的俸禄数量就各不相同。此外,朝贺方俸禄也有差别,朝俸禄明显高于地方,但地方有职田或公田收入作为正式俸禄的补充。行政员到一定年龄即可要求退休。对退休员的待遇也有一系列规定,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下诏规定:凡五品以上员退休,其俸禄半数发给,三品以上员退休,政府仍承担其副的费用。皇统二年(1142年)又重新规定:政府仅承担三品以上员副费用的一半。另外,金代还有勒令退休的作法。金世宗时,曾对年老多病而又不愿退休的员实行强制退休,并规定对这类退休员不给薪俸。

编辑本段

元朝

元代员分为九品十八阶,各按品阶领取一定数量的俸禄,每一品阶又分上、中、下三个档次,即同一品阶中按任职的重要程度领取三种数量不等的俸禄,如中书省平章政事、构密院知枢密院事和御史台御史大夫同为从一品,但他们所得俸禄就各不相同。元代中央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充。俸禄发放也有严格的制度对赴任、离职、请假等特殊情况的俸禄发放也有详细的规定。在当月初二以前赴任和初五以后的离职的,均发给本月俸禄。病假在百日以内仍给俸禄,百日以钱则停发。

一般事假俸禄全免,如遇父祖丧事,则允许在规定期限内留薪,超过假期则停薪。地方在芒种前去任,职田收入归其继任者,如芒种后离职,则职田收入归其所有。

至元二十八年(1291)规定:行政员70岁退休。大德七年(1303年)又对退休待遇作了规定:三品以下员在应授贫外,加散一等,后又有加授散而令退休的规定。

员退休虽以70为限,但也有特例。一些体弱多病的员虽未届七旬,但监察机构可据其无法正常履行职责而纠弹其离职。也有一些员虽自请退休,却被一再扣留,将他们安排于集贤院或翰林院继续任职。具有特殊技能和专长的员如太史、司天也不受退休年龄限制,如郭守敬主持太史院,屡请退休不允,这是因为他们的专长是国家所需的。

编辑本段

明朝

明代员退休制度较前代更加制度化。朱元璋将退休年龄从前代的70岁提前到60岁。以后的明代皇帝继承了这一规定,并有所发展,明孝宗规定:有病的员可在五十五岁冠带退休(依然穿戴退休前的服,并享有一定的特权)。明代对不愿退休的员实行勒令退休。如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让年老体弱满七十的吏全部退休。对于某些从事特殊工作、国家需要其专长的员则不规定退休年限,这是退休制度中的一种例外情况。明代员退休后仍享有一定的待遇。员退休后一般是回故乡养老,其返乡交通工具和途中费用由政府提供,回乡后仍列名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地方府还要派人为其服役。除此外,还规定:如四品以下员退休晋级一等,员退休,其子孙可获荫补资格。有特殊贡献的员按原俸禄发放,一般员则多是半俸。

编辑本段

清朝

清朝退休制度规定,年满60岁的员即可退休,退休后员仍名列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并有向皇帝陈诉地方政务情况的权力。退休员一般均回故乡养老,仅有少数高级员可留住京城,应得之各种待遇由政府派人私其家中。退休员俸禄一般按原俸禄减半发放,但对那些有特殊功绩的员,如打仗负伤者,则全数发给。清朝员退休的审批权限按请求退休员的贫的不同而有不同。二品以上由本人申请,三品以下、五品以下由吏部呈报,均由皇帝审批。六品以下员的退休则仅吏部办验后即可解职。如果退休请求尚未批准而即擅自离任者,则要受到惩罚。

编辑本段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廉洁的政府,政府员的生活极为俭朴。大总统孙中山廉洁奉公不讲排场,总统府设在南京旧两江总督雅,孙中山就在一幢平房内办公,在一座简陋的旧式小楼房内居住。由于财政困难,百废待举,所以临时政府成立时,上至大总统下至一般职员,都没规定支付薪金。他们除食宿由政府供给外,只发给财政部发行的军用券30元,这实际上是一种供给制。及至1912年3月下旬,临时政府才对员的俸禄作了规定。

中央各部局佐的俸禄共分为三等九级。从上等大将军(总长)现金160元至右军校现金20元不等。对于军队还临时规定,军队除出征外,凡留守军队一律发给规定现金的七成,其余三成发公债票。

孙中山对奖恤政策十分重视,他一方面咨请参议院迅速通过奖恤条例,另一方面论功抚恤,他还派人慰问先烈遗族,设法解决其生活困难。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司,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变化。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文官品级官职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从二品 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都于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 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 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 省知州.

正六品 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 县知县,各省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丞,外 县知县,各府学授.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 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 谕.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

从九品 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未入流 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官

武官的品级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将军,督统,提督

正二品 副督统,总兵

从二品 副将

正三品 参将

从三品 游击

正四品 都司

从四品 城门领

正五品 守备

从五品 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卫千总

正七品 把总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 外委把总

从九品 额外外委

武官无未入流

中央官部分

中央官职称呼

大学士 中堂

吏部尚书 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 大宗伯

户部尚书 大司徒,大司农

邢部尚书 大司寇

兵部尚书 大司马

工部尚书 大司空

左都御使 总宪

右都御使 副宪

通政使 银台

御使 都老爷

郎中、员外朗 部郎,郎官

主事 主政

地方官官职

总督 制军,制台,制宪,都宪,部堂

巡抚 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学政 学台,学宪

布政使 藩台,方伯,东司

按察使 臬(音NIE)台,廉访,西司

知府 太守,皇堂,五马

知州 牧,刺史

知县 令,令尹

  武官部分官职称呼

    提督 军门,提台

总兵 总镇,镇台

副将 协镇,协台

栏目热文

百路驰ko2规格是多少(百路驰ko2尺寸大全)

百路驰ko2规格是多少(百路驰ko2尺寸大全)

在大排量自吸发动机命运多舛的背景下,陆巡LC200也终要与它的前辈们一样,成为一代经典了。LC200与澳式牛栏杠的搭配可...

2022-11-07 04:13:20查看全文 >>

百路驰km2和km3的区别(百路驰km2和ko2的区别)

百路驰km2和km3的区别(百路驰km2和ko2的区别)

电路原理图的各分支回路一般应垂直布置,因而电气图形符号也应垂直来画,文字符号一般水平放置。有时,根据画图的需要,在不改变...

2022-11-07 03:44:55查看全文 >>

科马仕对比百路驰ko2(百路驰ko2 65和70的区别)

科马仕对比百路驰ko2(百路驰ko2 65和70的区别)

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对自己的爱车更是。单调的外观,不如人意的动力让改装成为了家常便饭。但很多人认为改装很难,水太深...

2022-11-07 03:50:09查看全文 >>

百路驰ko2 有什么特点(百路驰ko2有国产和进口的区分吗)

百路驰ko2 有什么特点(百路驰ko2有国产和进口的区分吗)

皮卡作为一种多用途车辆,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对于外观、内饰、配置、动力等方面会相当关注,试图找到最符合自己用车习惯,能满...

2022-11-07 04:16:03查看全文 >>

百路驰km2与ko2的区别(百路驰ko2 65和70的区别)

百路驰km2与ko2的区别(百路驰ko2 65和70的区别)

作为越野车的经典车型,Jeep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Jeep牧马人强劲的越野性能,粗壮有力的线条,自由奔放的气质,以及它“...

2022-11-07 04:06:44查看全文 >>

臣子有哪几种(臣子的正确称呼)

臣子有哪几种(臣子的正确称呼)

古代言情作为言情小说的一个大分类,一直占据流行的前沿,但古代言情小说写的好,一定要古色古香,有古韵,要考究。 很多人对于...

2022-11-07 03:49:46查看全文 >>

臣子含义(何为臣子)

臣子含义(何为臣子)

推荐:文/洪与(一组军师联盟的图片)【作者简介】洪与,男,汉族,四川苍溪人,大学文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作家...

2022-11-07 03:42:43查看全文 >>

臣子上朝是什么意思(皇帝上朝是什么意思)

臣子上朝是什么意思(皇帝上朝是什么意思)

(康熙王朝里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就算是憋的快要晕过去也不敢主动向皇帝申请去厕所)老话说人有三急,意思就是说不分高低贵贱...

2022-11-07 03:51:23查看全文 >>

臣子对君王怎么称呼(古代君王对臣子的爱称有哪些)

臣子对君王怎么称呼(古代君王对臣子的爱称有哪些)

最近《梦华录》爆火,里面的宋朝服饰和风土民情也随之令人神往。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兴趣,剧里的皇帝被称为官家,而他...

2022-11-07 04:11:47查看全文 >>

臣子的真正含义(古代的臣子怎么称呼)

臣子的真正含义(古代的臣子怎么称呼)

有人说努尔哈赤在诸多儿子中,早就选好了皇太极为继承者。从皇太极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皇太极本为蒙古名字,其意思就是“王子”...

2022-11-07 03:47:47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