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爆发后,奕訢跟随慈禧摆出一副主战的立场。不过,随着清军“不败而败”,左庶子盛昱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军机处,还联合众多言官御史一同上书弹劾。
借此机会,慈禧索性借坡下驴,以丧权辱国为由下旨罢免了军机处的所有大臣,除了奕訢,就连宝鋆和李鸿藻等人也被全部罢黜。于是,军机处自雍正朝设立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关门打烊”的局面。
奕訢下台后,慈禧很快就起用奕劻、奕譞和世铎等毫无能力和唯唯诺诺之人进入军机处,完全听命于自己。对于这次影响深远的“甲申易枢”,后世形象地形容为“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讽刺这些新进的军机大臣全都是徒有其名。
慈禧太后
“甲申易枢”后,所谓的军机处已经形同虚设,完全沦为了慈禧太后的傀儡和木偶。从此以后,她独自掌握了满清的所有权力,也一步步成为了那个权势熏天的“老佛爷”。
从此以后,恭亲王奕訢被彻底排除在了政局之外,眼见慈禧带领一班人胡闹却无计可施,再一次过起了“悠闲”的日子。这一眨眼,就是十年的时间。
恭亲王
1894年,面对一触即发的中日战争,朝中却已经无人可用,个个都是酒囊饭袋之徒。直到此时,慈禧才想起已经被自己搁置了十年的奕訢。据《清史稿》记载:
二十年,日本侵朝鲜。兵事急,太后召王入见,复起王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内廷行走。
那年的奕訢已经六十多岁,而且接连遭遇了儿女的早殇,早就对政治丧失了信心。加之,他在军机处也是孤掌难鸣,继续受到慈禧太后的掣肘,根本无法施展拳脚,只能不断“和稀泥”。
镇压完朝鲜东学党起义后,日本不仅没有从朝鲜撤兵,反而以保护侨民为由继续增兵。最终,以突然袭击清朝运兵船的方式挑起了两国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战争爆发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任命叶志超为统帅驻守平壤负责指挥。结果,此人却因为贪生怕死而弃城逃跑,导致日军轻易占领平壤,导致朝鲜尽数落入日军之手,使得战火很快就烧到了中国本土。
陆战失利的同时,海战同样也不容乐观,被所有人都寄予厚望的北洋舰队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面对日军的第一波攻击,北洋舰队虽然损失严重但是主力尚存,只要重整旗鼓仍可与敌再战。不过,李鸿章瞻前顾后,竟然命令舰队“保船避战”,甚至躲进威海卫的军港内不准出海迎敌。最终,在日本海军和陆军的两路夹攻下,中国海军全军覆灭。
威海卫失陷后,慈禧太后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1895年4月17日,清廷与日本签订了又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极大地加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