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现任高山靴Scarpa Ribelle Tech OD
单只重量达到了550g(41尺码),比传统高山靴精减了一半的重量,相当于中帮徒步鞋的重量。
为了实现从雪线之下到雪线之上的完美过渡,它大胆地牺牲了双卡卡槽,而是使用半卡卡槽。通常情况下,半卡高山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没有全卡的稳定,没有无卡槽的轻量。但是在速攀的语境中,“半卡”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既可以完成简单的攀冰和冰岩路线,它还远远比全卡的轻量。就好像这双鞋的宣传语一样,从山谷到山顶(From the valley to the summit)。
后来当我在C1营地遇到著名的国际高山向导达瓦·夏尔巴,他是今年夏伯渝的夏尔巴,也有近10次的珠峰登顶经验,14座8000米登顶过七八座。我们聊起速攀装备,当我告诉他我穿的这款鞋子的时候,他竖起大拇指对我说,Good Choice!
另外,这款高山靴的sock-fit功能,也替代了传统的高山靴加雪套。从八年前第一次登山以来,我一直就很讨厌长雪套,觉得它是一种反人类的存在。
在山上快速移动的时候,长雪套更是会阻碍移动的灵活性和舒适性。任何给速攀灵活性带来阻碍的东西,我都要慎重。Sock-fit本身就是一种小型压缩雪套,在一个多月后的玄武峰攀登中,即使大雪齐腰,数十次一脚踏空,在没有额外使用雪套的前提下,没有一点冰雪倒灌进高山靴。
背包,一定要使用越野跑风格的背包。Ueli所有的速攀都使用越野跑背包。一方面是容量使然,另一方面只有越野跑背包的稳定性,才能奔跑时足够稳定,而传统的技术性背包远远无法达到越野跑背包的稳定性。Salomon和Ultimate Direction的FKT系列是市面上为数不多的选择。我用惯了UD,和前几次速攀一样,我使用了只有15L的UD Fastpack 背包。
背包里装了一件550g充绒量的Lasportiva厚羽绒服。
一副Julbo Trek高山镜(不知道为什么这款眼镜停产了,几乎是唯一一款有亚洲版型 变色龙镜片功能的产品,但是我觉得这是目前Julbo最成功的一款高山镜)。
一双OR Illustrator厚防水手套(在众多厚防水手套中,灵活性最好的一款)。
BD Couloir超轻安全带,Petzl上升器,ATC,主锁。三支能量胶。
头盔必须也是超轻款,经典的登山头盔如BD Half Dome太重。超轻的Petzl A71头盔不超过200g,但是戴的人太多。所以我任性了一下,用了小众的Grivel超轻头盔。
在冰镐和登山杖之间我犹豫了很久。主要考虑的点在于冰壁和滑坠制动。最后在高立的建议下,从轻量化的角度想,我还是决定用登山杖(BD 碳素Z杖)。我相信雀儿山这种难度的冰壁,我的踢冰脚法加登山杖上冰壁应该没问题。后来事实证明,完全没问题。
打底层我用了全套的Gearlab的羊毛材料。汤老板这次特意为我的高山靴,量身定制了高帮的美丽奴羊毛五指袜,辅以全套的美利奴羊毛长袖上衣、羊毛内裤、羊毛Beanie,可以说是全套羊毛打底层了。我把GL的羊毛五指袜当作打底袜,外面又穿了一层Smartwool的中厚羊毛袜。
饮水系统一如既往地使用水袋。无论是从饮水效率还是轻量化的角度考量,速攀都必须用水袋。只要确定每次把水从水袋管里吹回水袋,在零下10度的环境中,前4个小时的都是有水喝的。为此,我又特意用铝箔DIY了一个水袋保暖仓,在保暖仓里水袋可以延长两个多小时不被冻住。剩下的几小时不喝了。速攀属于“极限攀登”的范畴,“极限”从来都不会让人太舒服。
在挑选装备的过程中,也就渐渐地形成了这次速攀的策略。很多时候,你选择用什么策略攀登,也就决定了你用什么样的装备。反之亦然。是超轻款还是传统款,你的装备也就主宰了你的攀登策略,是轻量化攀登还是传统攀登方式。
03漫天飞雪的适应
雀儿山最刺激也最危险的部分,就是冰裂缝了。
每年的天气不同,冰裂缝的分布和状态也不尽相同。如血盆大口的宽大裂缝十分可怖,十来米宽,深不见底的黑洞好像能吞噬万物,每次从旁边经过都能感受到冰川深处传来的森森寒气。
比明裂缝更让人担心的是暗裂缝。暗裂缝深刻阐释了什么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道理。正常情况下,如果掉进暗裂缝里,通过结组的方式可以把受困者及时拉住,并用滑轮把受困者拉出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