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百年代代坚持,这些采用传统手法晾晒出的海味干货,具有味道纯正、鲜美可口等特点,既保留了北部湾海鲜的独有风味,还可长时间储存,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最具北海特色的手信,更是质优味美的年节佳品,备受区内外,包括粤港澳等地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春节临近,地角的晾晒场再次忙碌热闹起来。近年来,生晒墨鱼干不仅是北海人逢年过节必备的佳品,外地的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因为品相优,口味好,口碑佳,价钱公道,地角生晒墨鱼干尤其受到客商欢迎,都是区内外识货的经销商预定购买,当地不少晒场实现了订单化、规模化生产。

用心呵护 手工晾制
春节前,记者来到地角走访,随处可见的晒场和微风中弥漫的海鲜味道,混成了一道独特的“舌尖上的风景”。
今年已93岁的李泽文正休闲地翻整晾晒的墨鱼。这个祖辈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渔民告诉记者,地角人祖祖辈辈以海为生,晒墨鱼*手艺也是从祖上传承下来的,因为“捕捞回来的新鲜鱼货,一时太多怕卖不动,我们就将它们晒干储存起来,这样的海味干货耐放又好吃,这种习俗逐渐就流传下来了。”
看似简简单单的晾晒墨鱼干,也有许多讲究。记者见到,冬日暖阳下,晒场上的工人们将清洗好的新鲜墨鱼一条条摆放在晒网上,并不时来回走动翻动整理。据称,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给墨鱼翻动一下,这样晾晒出来的墨鱼不但匀称饱满,品质佳、卖相好,而且清香浓郁,味道特别鲜美纯正。

据了解,一般5公斤的新鲜墨鱼,只能晒制出1公斤墨鱼干。为了保证墨鱼*色泽和口感,墨鱼晾晒前都要精挑细选,除了墨鱼大小、新鲜度,还得借助好的天气,碰上阴雨天,为防止霉变,就得利用炉房加速烘干。此外,加工制作过程不能添加任何防腐剂,“因为客户认可的就是产自我们北部湾海域的天然海味,够香浓、口味甜。”
“晒墨鱼的景象不是每个季节都能看到,只有在开海后才有出现。如这批墨鱼已经晒了3天,基本半干了,再入炉烘个两三天,就可装箱出货了。”李泽文老人说,一条墨鱼从鲜货到干品,各种繁复的前期加工处理步骤一步都不能少,要经过食盐腌渍2个小时,剖肚去内脏,用海水清洗后再晾晒,水分干掉再入炉房烘干等工序,一般要花上一周时间才完成。据称,用海水清洗过的墨鱼,苍蝇虫蚁也不会靠近,且原汁原味,味道特别鲜美。
在北海,靠海生活的渔民都有晾晒海鲜的经验。但有别于其他沿海乡镇,地角人晾晒海鲜多以墨鱼为主,有穿竹吊晒和铺网晾晒两种方法,其中以穿竹墨鱼干品质更为上乘。

特色产业 销路创新
一年中从10月到来年开春,是北海人晾晒和热卖海鲜的最佳时节。
李泽文告诉记者,每年这时候也是地角人最忙的时节。早在一个月前,各晒场就备足了原料——北部湾海里源源不断捕捞上岸的新鲜墨鱼。这几天,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赶制供应年节市场的墨鱼干,“单我们这个晒场,每天的墨鱼干订单出货量都在5000公斤以上,有点忙不过来。”老人的言语里含着欣慰与自豪。
“地角生晒墨鱼干有一级、二级和统级之分,现在专业的晒场一般都以订单批发为主。”过去,地角生晒墨鱼干只是当地渔民供应自家的宴席或赠送亲朋好友的美食,如今,靠着口碑,地角生晒墨鱼干已成为当地居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据了解,生晒墨鱼干在给渔民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作为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地角传统美食,现在已形成一项颇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并有了行业标准。
因为销售渠道的通畅,地角生晒墨鱼干批发销售的区域已从前些年的粤港澳地区拓展到了湖南、湖北、福建、贵州和京沪等地市场。因为风味、口感天然纯正及价格适宜,地角生晒墨鱼干根本不愁卖,除了经销商的订单外,不少经营业主也搭上电商、直播等新的销售平台,地角生晒墨鱼干也成了网红美食,就连过节习惯了食用地角生晒墨鱼*北海人需要购买,也还得提前预订呢。
近年来,北海市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深入挖掘、科学梳理,让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不断传承和创新,一批批如“北海贝雕”“合浦角雕”等的非遗项目“活”了起来,各种民间民俗优秀文创资源和代表性传承人被挖掘、被发现。为让更多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特色传统技艺重获生命力,走向市场,目前,市非遗办已着手对“地角晒鱼”和“合浦腊肠”这两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跟踪了解,期望不久的将来,这些具有北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能够成为北海又一张亮丽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