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
番禺人的餐桌上往往会出现一道“泥虾蒸黄脚立”。
远远闻道,
咸鲜滋味直击味蕾;
凑近一看,
却不见虾之踪影。
其实,
泥虾与虾没有半毛钱关系,
它是水乡特有的浮游生物,
身躯虽小,
但滋味无穷。
泥虾,从百姓家到堂前燕
泥虾,通体偏向泥褐色,大小跟虾子相若,常见于珠三角一带的水乡中。以往,泥虾是水乡人最日常的食材,人们往往将其腌制成酱,味咸而鲜,用来蒸鱼或清蒸,颇具滋味。

但鲜少人知道的是,泥虾虽以“虾”为名,但实际上与虾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种生在在鱼塘、水沟里的一种灰黑色浮游水生物。清代的屈大均所撰的典籍《广东新语》里也对泥虾有所提及:“江中有水螆,大仅如豆,其卵散布,取之不穷。产新会者卵稍粗,滋味益好,烧之通红,红故鲜明多脂而可口。次则番禺深井、江勒海所产。村落间家有数瓮,终岁腌食之,或以入糟,名泥虾。”
对于常人而言,
泥虾难以用肉眼观察到,
更何况拿来食用?
但对于水乡人来说,
这却是季节限定的,
滋味且廉价的食材。
在旧时,每年在开春大约一至两个月时间内,在鱼塘里、在水沟中、在溪流边,泥虾便悄悄出现,此时水乡人需要通过肉眼辨认,然后用工具将其从水中捞出,用水冲洗干净,以盐、烧酒等材料腌制,便可制成泥虾酱。

后来随着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地和溪涧减少,泥虾的数量亦随之减少,如今要在天然鱼塘、水沟中捞泥虾已不是易事,只是偶尔可以于番禺、南沙等地的菜市场上买到,但数量已不多,且供应时间也不长。
过去“取之不穷”的泥虾,现在已经难以从自然获取。其价钱也从过去几毛钱一斤,走到现在约15元一斤。即便如此,一斤泥虾其实数量庞大,依然说不上是矜贵之物,但胜在野生独有,不能养殖,不会因此而市场化。如果过季,便要再等一年才能尝味,于是在这个时节,水乡人做上一批泥虾酱,一年四季都能用它增味添香。
泥虾酱,水乡菜不可或缺的佳品
水乡人捕捞或购买到泥虾,第一时间就会将它制作成泥虾酱。先是将泥虾清洗处理,再加入盐、米酒、橙皮等调料用以腌制,此时,泥虾浓重的泥腥味,在经腌制后,味道变得甘香咸鲜,做好后可冷藏保存半年内不会变质。

这泥虾酱,初看有点类似于虾膏,因同样味带咸鲜,让人难以分清。但真正使用起来,泥虾将无论是色泽、质感乃至最后的回味,都与虾膏有所区别。最明显之处是,泥虾煮熟后,原本的泥褐色便裹上一层橙红,食材仿佛被“红衣加身”,看起来食欲顿生。
所以在水乡的传统菜中,泥虾通常用来盖着猪肉、鱼肉直接清蒸,只需用一两勺,泥虾的香味老远已能闻到,更是佐饭佳品。
泥虾入馔,最添菜式咸鲜
在番禺,有家以水乡菜见长,而且经营了40多年的老店——腰记饭店,便有一道招牌菜——泥虾蒸黄脚立颇受食客欢迎。

店家先是在处理好的鱼身上铺上一层泥虾酱,然后直接清蒸即可。因为泥虾味道咸鲜,无需再加盐或酱油调味,单是靠泥虾便能完全发挥出鱼肉的鲜味。而腰记饭店做这道鱼馔时,还有另一种做法,店家会在鱼与泥虾酱之间,再铺一层脂肥肉滑的薄片五花肉,泥虾的味道渗透到五花肉中,而肉的油脂则被鱼肉吸收,咸鲜与油脂的充分融和,让鱼肉更丰腴咸香,完全不输常见的油盐清蒸或者豉油清蒸。

高庄私房菜的高荣新师傅,也有数道以泥虾制作的菜式。高师傅告诉记者,泥虾酱入馔时,份量要拿捏得当,才能令菜肴滋味提升。例如这道“泥虾蒸猪肉”,只要在猪肉中加入数勺泥虾酱,然后搅拌均匀让肉完全裹上酱,就可以入炉蒸熟,出炉后猪肉被橙红的泥虾包裹,每一块都带着咸香滋味,只吃数块,都足够下几大碗白饭。

最特别的是这一道“泥虾炒饭”。高师傅选用现煮的泰国丝苗米,饭柔软弹性,而且炒出来是粒粒分明。而鸡蛋与泥虾酱则是最后加入,让金黄色的蛋浆与橙橘色的泥虾酱均匀包裹着米粒,方算完成。这一道炒饭,泥虾咸香、饭粒甘香,无需再加其他调料,滋味便已独到非凡。
今天话题
有哪种酱料能唤起你对家乡的回忆?
作者 | 罗珊珊
编辑 | 某南
排版 | 彭柔琪
部分图片来源 综合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