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兴
小满日,滇西崇山峻岭之间不见炎夏,不冷不热的高原日头给果子都灌了浆。坝子里集市泛起甜香,满铺着从枝头垂累到摊头秀色只隔十几公里的新鲜水灵。

集市摊位 寂地 背上竹篓去赶集 图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在滇西的日子,我们总是掐着日子去赶集。小村五日一集,大镇口十日一集。夏天从樱桃揭幕,酸酸甜甜的中国樱桃——不是城里超市常见的那种“车厘子”——是小一号的本土品种,黄里透红,滋味盖过车厘子一个山头。

滇西樱桃
本地樱桃在流通市场上不如舶来的车厘子,因为它太过娇嫩,离了枝头就留不住,最多放一两天就变质,只好就近吃掉。有些狡黠的本地人不砍价,也不着急,只在集上不慌不忙地溜达,等快收市时,才去樱桃摊儿收底。此时卖家不拘什么低价都会把剩下的全抛售。
跟樱桃一起上市的还有桑椹。乡下孩子也不讲究泡个盐水消毒,一把抓起来吃得嘴巴乌紫。野生小桑椹比市卖品种要小许多,只半个指节大小,却甜度出众。
最近几年,蓝莓种植悄然火热。以前总在东三省才见种植的蓝莓一下跑来了西南。滇西2000米上下的海拔,水热和日照条件大好,种出来的蓝莓水分足,甜度高,丝毫不逊色于北方品种。尤其高原紫外线充足,果实花青素含量特别高,颜色和品相都显得抖擞精神。
北上广超市生鲜柜台里,许多蓝莓都产自滇西——当然比起粒粒筛选过大小的精品,滇西集市上卖得更随性,也就分大小两摊儿,价格连一线城市的零头都不到。

白藨和蓝莓
本地人多有瞧不上种植的蓝莓,觉着它不如野生品种金贵,比如各色“藨子”:红藨子,黄藨子,白藨子,黑藨子……价目牌上会写成“泡子”,用个篮子提着卖,并且会强调是山上摘的野生泡子。
当然,近年来也有栽培的叫做“树莓”或“覆盆子”的品种进城,卖得比肉贵。
要区分人工种植和野生藨子也不难,看个头儿就行。人工种植的有中等葡萄大小,个个饱满,味道却不怎么甜。采来的野生藨子像个小拇指指节,一口下去甜浆喷涌,香甜长存舌根底。
藨子不易得,采起来手指受苦,尤其白藨子又小又软,用劲儿稍大就整个儿捏碎了,枝藤上又刺多扎手,大半天都摘不满一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