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说明部分明确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区域活动就是将《指南》落地的最好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近年来我们在对农村园实施帮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幼儿园教师、家长思想上认识不足
一是一些农村园园长、教师来自小学转岗、或是其他岗位,专业水平偏低,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培训,思想上还是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游戏和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二是幼儿园人员经费紧张,教师的工资无法按月发放,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和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的教养者是祖父祖母,对儿童的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认为没有“上课”就没有学习,家长关注的是自己的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认了哪些“字”,会算几道“题”,会背诵几首儿歌.....,园方为了生源的稳定而选择盲目顺从,放弃应有的教育原则;来自教师和家长等方面的人为因素也是造成区域活动开展受阻的绊脚石。
二、幼儿园无区域环境创设或是形同摆设
由于有的幼儿园人数多,有的班容量甚至达到50名幼儿左右,活动室的面积又不达标,使得教室里拥挤不堪,只能是秧田式的排排坐,增加了农村园开展区域活动的困难,在区域划分、设置上,教师往往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思想上也是应付了事;认为区域活动就是将桌子、椅子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的活动,随意贴几个标识,其实就是一种变形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有一些幼儿园虽然设置了活动区,但区域往往成为摆设,幼儿很少有机会进去游戏,教师经常让幼儿在区域完成枯燥的作业,区域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附庸,变成小组性集体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大课变小课的形式,其实不管是哪种情况,改变的只是形式,实质上还是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这样的的区域环境也就形同虚设。
三、玩具材料的缺乏、粗糙造成幼儿失去兴趣
由于农村园经济条件有限,收费低,经费少,不能够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提供基本的、适宜的玩具与材料,所以,在农村园的活动区里可以看到大量的教师自制材料和废旧材料,由于教师在自制材料时没有明确的设计意图,没有经过教育加工;自制的材料没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幼儿玩一玩就失去兴趣,更谈不上材料的层次性;有的材料粗糙,经不住幼儿的反复操作,很容易损坏,有的甚至还不够干净卫生;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幼儿园为大、中、小班提供相同的活动材料,造成小、中班幼儿不会玩,对大班幼儿来说有缺乏挑战性,这样的材料给幼儿会带来挫败感和丧失兴趣,比如建构区,由于幼儿园又没有经费去购买一些质地较好的建构材料,只能用易拉罐、酸奶盒、纸杯、药盒等材料来代替建构材料,使得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刚搭好的楼房摇摇晃晃瞬间就倒塌了,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无法感知材料的重量、重心、倍数、比例之间关系,更看不到幼儿应该出现的的游戏行为,材料不能很好的支持和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不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四、教师无意对区域活动观察、指导与评价
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一会到这个活动区看看,一会到那个活动区看看,表现出的都是无所事事,或是直接干预幼儿的游戏。关注的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要互相打闹,不要出现安全问题,至于幼儿在玩什么、和谁玩、玩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或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教师都不做观察,活动现场根本看不到教师随时用笔和纸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与记录,更谈不到从专业的角度对幼儿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分析,错过了对幼儿实施观察的最好时机,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赞同我的观点,请关注我,也可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非常感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