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我们在重新评估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太多的因素会影响我们对于当下情况的判断,特别是人本身的认知局限又加重了这个问题,而且让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所以开悟、智慧的人对当下处境进行重新评估时都会非常小心,他们知道看清真相很不容易,不会固执己见,更不会刚愎自用。 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昆山砍人事件、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或许都能避免。
当然,如果重新评估做过头了,也会有危害。有一种情况特别容易让人过分重新评估,导致当事人过久地待在一个对自己不利的环境中,不能及时撤退,那就是所谓的爱情。
上面谈到的两种方法,一个是堵,一个是疏; 一个是扬汤止沸,一个是釜底抽薪。最好是用第二种方法。但是很多时候,第一种方法也不得不用。
比如被老板骂了,或者被老婆骂了,你又不够聪明,来不及重新评估,阻止愤怒情绪的发生,你也知道如果任由情绪发作,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候只好赶紧用第一种方法,掩饰压抑,装出不生气的样子,实际上血压、心跳在窜升,手心在出汗,体表温度在上升,健康肯定是受到了损害,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为了确保不被老板、老婆“炒鱿鱼”必须付出的代价,反正如果以后果真生病了,老板当时付你的工资可以用来支付医药费,老婆会来照顾你。
当然如果你足够聪明有智慧,来得及重新评估,那么首先情绪就不会产生,那就两全其美了,既不会被炒鱿鱼,又不会损害健康。所以说,哲人无忧,智者常乐。
James Gross教授的实验还发现,掩饰压抑情绪的A组,眨眼睛的频率比B组高很多。怪不得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血压、心率、体表温度外人看不到,但是眼睛是看得到的。一个忙着掩饰压抑情绪的人一般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除非经过特务组织等的特殊训练。所以说现在的网络用语“确认眼神”是很有道理的,当然也只能确认眼神,确认血压、心跳、体表温度太麻烦了。
最难掩饰压抑的情绪之一是蔑视、轻视、看不起。哈佛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请刚结婚的夫妇来实验室,让两人自由交流,实验者用代号记录两人交流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情绪。20年后再来看这些夫妇,发现一个惊人的结果,当年显露情绪中“蔑视”多的夫妇都离婚了。


调控情绪的第三种办法:离开产生情绪的地方
远离会让你产生不良情绪的环境、局面。比如辅导孩子作业会让你无法控制情绪,那就不要辅导孩子作业,子孙自有子孙福。当然做到这一点是需要超人的智慧和决心的。
以上调控情绪的这三种办法,似乎正好可以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儒释道一一对应起来,儒,喜怒不形于色; 释,无喜无怒,四大皆空;道,不跟你们玩,修仙去了。

辅导作业的家长如何调控情绪专论
最后对于辅导作业的家长专门来讲几句。第三种方法就不讲了,反正大部分家长做不到。第一种方法不建议,危害太大,代价太高。就来讲第二种方法吧。如何重新评估呢?想开才能放下,才能不产生不良情绪。
怎么才能想开呢?有这么几个方向,大家可以尝试。
第一,孩子是孩子,孩子不是大人,大脑发育还不完善。
研究发现,重新评估能力越强的人大脑前额叶越发达,小孩大概八九岁开始有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越来越强,大脑前额叶发育也越来越完善,到20岁上下达才基本发育完善。
小孩的大脑和大人的不一样,记忆、分析的机制也不一样,他同样的错误可以犯100遍,属于正常,你觉得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你是大人了;他可以把完全不明白含义的三字经、声律启蒙倒背如流,也属于正常,你觉得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你是大人了。你不能按照大人的逻辑去看待他、要求他,因为他不是大人。
马克·吐温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我7岁时,我感到我父亲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当我14岁时,我感到我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达理的人;当我21岁时,我忽然发现我父亲还是很聪明的。”
对孩子,大家是不是也有相似的感觉,上幼儿园之前,觉得这孩子聪明得不得了,简直是神奇了,窃喜莫不是一个天才。上了小学,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笨,笨得不可思议,感叹全家这么好的基因在他这里算拐弯了。上了高中,忽然觉得这孩子又聪明得不得了了,到底是我们家的孩子。
这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孩子成长的规律太不了解了,往往要拔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
第二,学会感恩,有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你已经比很多人幸运了。 此处略去一万个案例。
第三,做好作业,成绩好,不是你把孩子带到世上的目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不是你的附属,他不是你的工具,他来到世上有他自己的使命,他是来实现他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这个价值和作业、成绩没有太大关系。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段对话意义很深刻,有人问阿甘:“你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阿甘:“什么意思? 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第四,从功利的角度来讲,以后陪伴你为你养老送终的往往不是成绩好的孩子。成绩好的孩子以后远走高飞,一年见不上几面,真正朝夕相伴带你去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地方的、你生病了带你去看病、为你养老送终的往往不是当年成绩好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