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池头衰柳尚依依,绿暗红疏出钓矶。
新落叶边人影隔,旧牵纶处藻茎稀。
青山伴我闲窥饵,白鹭何心坐忘饥。
莫道晚秋鲜鲫少,寒江更有绿蓑衣。
• 写作背景:
牛焘(1794-1861)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丽江人。
据记载,他家境殷实却心怀淡泊,宛如幽谷之士,超然物外。他珍藏着一把雷氏古琴,犹如守护着一汪深邃的泉水,静谧而神秘。他亲自谱写新曲,指尖轻拨琴弦,那音符便如灵动的精灵,跳跃在弦轸之间,编织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乐章画卷。
后来遇到乱世,牛焘在山洞中避难,最终抱琴而死,可见其对琴的挚爱。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详,但从始终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和垂钓生活的热爱。
• 赏析:
深秋了,池边的柳树虽已衰败,但仍有依依之态,绿叶减少,红花稀疏,诗人悠然地来到河边垂钓。新落下的树叶旁边,人与影相隔,曾经垂钓的地方,水藻的茎也变得稀少。
独坐垂钓,唯有青山陪伴着诗人,悠闲地看着鱼饵,白鹭似乎也忘却了饥饿,静静地待着。不要说晚秋时节鲜美的鲫鱼少,在这寒江上还有穿着绿蓑衣的人在垂钓呢。
晚秋,不随波逐流,学会欣然接受吧。

• 原文: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
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 写作背景:
晚唐诗人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其实他的政治才华也十分出众。他在读书之余也十分关心军事,曾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奈何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在多地为官,这首诗涉及到了边境战事,他目睹晚秋的边地景象,联想到自己不能施展的抱负,写下了这首诗。
• 赏析:
秋天了,边疆之地显得格外的空旷和荒凉,黑山南边再没有别的州郡,战马在平沙上放牧,晚上都不用收回去。
晚风吹送着孤城传来的号角声,一声声传入客居之人(诗人自己)的心中,号角声声里,边地的萧瑟牵动了无尽的羁旅之愁,这个离家的秋,又是何等的凄凉?
晚秋,若无思念,又怎样撑到春天去?

• 原文: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 写作背景:
公元842年,杜牧被外放黄州,即诗题中的齐安郡。
在黄州刺史任上时,杜牧的心境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仕途遭遇感到有些失落;另一方面,在黄州的生活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和观察自然。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 赏析:
首联借柳岸树影稀疏和居所似野人之家,表现出闲适又有些寂寞的生活状态。颔联体现诗人在自然中寻找慰藉,能自由抒发情感的心境。
颈联通过描写雨后残灯、孤枕雁来的场景,营造出孤独寂寞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在黄州的孤寂和对人生的思考。
尾联将昔日赤壁的争雄与现在的蓑翁钓鱼相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蕴含着诗人对繁华易逝、英雄不再的叹息。
四季春去秋远,人生来来往往,历史兴亡复始,天大地大,又何必空嗟叹?
秋思,缘起于一场西风,也缘起于一段古今事。

• 原文:
落叶惊残梦,秋归人未归。
水明天一色,鸦带晚霜飞。
• 写作背景:
朱中楣是明末清初清代的女诗人,生逢乱世的她,十八岁未嫁之前过着宁静无忧的少女生活,三十二岁(1653)以后是则是偕隐归里的泊如余生。而中间的十四年,她又经历了太多的 "风浪波涛,云烟变幻" ,但她又是一个“虽处万变而不失其常”的奇女子。
朱中楣的诗词以清疏旷放的林下之风见长,从这首写于晚秋时节的小诗中可窥见一二。
• 赏析:
深秋已至,落叶纷飞,惊扰了诗人未做完的梦。既然秋天已经来了,为何思念的人还没有归来呢?
秋水长天,在爽朗的秋天里,水天连成一色,乌鸦带着晚霜,渐渐飞向远方,没入丛林之中。
这是一幅晚秋的自然画面,水天相接的广阔与乌鸦的孤寂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晚秋的清冷之美。
晚秋,有落叶惊梦,有念人未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