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一再强调,千万不能自持高干子弟的身份,一定要稳扎稳打、服从命令。
见年迈的父亲还是如此“古板”,王季迟又气又笑,但心里却泛起了一股暖流。
此时,传达室的门卫正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来往的家属,在部队呆久了,他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但他们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不起眼的父亲,竟是开国大将王树声。
探望时间到了以后,他们甚至还对王树声不耐烦地催促了几句,不过,王树声却并没有发火,只是按照规定与女儿告别。
然而,就在分别之际,王树声的一个动作,使得王季迟再度泪流满面。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王树声到底为何如此低调?他最后又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这还得从王树声的生平讲起。
从麻城小将,到开国将军1905年,王树声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不过他却酷爱读书。
作为同龄人中少有的考入麻城高等学校的年轻人,20岁毕业那年,王树声便被聘请为教书先生,在家乡的私塾任教。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大量进步刊物,逐渐对马列主义心驰神往。
所以,在1926年工农革命军行至麻城时,王树声便响应号召,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值北伐战争伊始,王树声也想走上前线,加入北伐军的队伍,但是在组织的安排下,他还是留在了家乡。
要知道,麻城是当时湖北地主保守派势力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在那里进行革命面临着重重阻碍,甚至随时有生命危险。
但王树声却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组织下达的任务。
此后两年内,他扎根麻城,积极发动农民,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并对乡绅、地主等势力进行打击。
在他的指挥下,农民自卫军虽然人数较少,武器装备也比不上正规军,但却屡屡打出胜仗。
1927年6月,他甚至打赢了上万人的乡绅武装,并歼敌3000余人,重重地挫败了地主乡绅卷土重来的企图。
在他的努力下,当地旧势力逐渐得以剔除,凭借着这些成就,他也顺利当上了麻城县委委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麻城领导革命的过程中,王树声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黄麻起义期间,他曾一枪击毙敌军的“师爷”,因此,后来红四方面军都称呼他为“神枪手”。
长征途中,王树声率部行至一间寺庙,屋顶有三片青瓦已经翘起。
于是他对着士兵说,“信不信我能把这几片瓦打下来”,话音未落,王树声已经连开三枪,而三片翘瓦果然应声坠地。
自此,王树声神枪手的名声更是越传越广。
当然了,要想在军中取得成就,光靠枪法是不够的,真正令王树声名声大噪的,是他灵活多变的指挥艺术。
土地革命期间,他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也就是说,先围住一处敌人,吸引敌方援军,再集中火力、逐一击破。
先后拿下了黄安战役、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以及土门战役等诸多重要战役的胜利。
累计歼灭敌军数万人,为红军的生存与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王树声同样建树颇丰。
1938年,他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咬牙坚持,并建立了冀东抗日革命根据地,此后便四处游击。
1940年他又转战太行军区,配合刘伯承部作战,极大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开始后,王树声先后参加指挥了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等耳熟能详的战役。
尤其是在大别山中,王树声歼灭清剿了1.5万余名国军残部,为解放全中国扫清了诸多障碍。
成就巨大,生活简朴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王树声都立下了赫赫功勋,所以在1955年授衔时,他也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
双喜临门的是,这一年王树声刚满五十岁,不仅收获了重要的荣誉,还生下了第一个女儿。
对于戎马一生的老将军而言,这甚至比大将军衔还要宝贵,所以,王树声特意给女儿取名为王季迟。
言下之意,自己中年才得爱女,实在是有些珊珊来迟。
从这个名字也不难看出,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女儿,王树声自然十分宠爱,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也一直亲切地称呼她的乳名王四毛。
不过,宠爱归宠爱,对于王季迟的教导,王树声却向来严厉。
而他教育的方式,主要便是以身作则,因此,王季迟从小便见识了父亲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无私精神。
作为新中国的大将,王树声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国家优待,不过,对于这些待遇,他却从来不肯接受。
国家给他分配了一套新房,他婉言拒绝,一家人只是挤在小屋里。
国家提出要给他配一辆私人用车,可他却说,有单位的车上下班即可,不愿意为私人事务占用国家资源。
甚至他也不愿利用手中权力去购买粮食,只是让家人同其他北京市民一样,按照政府规定购买。
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给王季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她也耳濡目染,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所以在15岁那年她便参军入伍,成为解放军的一员。
此后一年,王树声都没有提出让女儿回家休息。
直到1971年春节期间,王树声的妻子和三个儿子全部回到了故乡,只剩下他一人留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