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一是家长太敏感,一看到别人孩子好,出于是担忧,希望自己孩子也在同样方面优秀,其本质是希望自己孩子更好,生活更好。其二,大多数是习惯性的客套和谦虚,只是语言的纯输出,常规交际交流需求而已。其三是,家长出于自己的虚荣心和高要求,认为孩子某方面不如别人是丢脸的事情,夸别人孩子贬低自己孩子,缓解内心的压力和尴尬。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自己家的孩子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是中国父母的通病,这些通病有着其几千年的历史根源,更有着如今父母的攀比之心,造成的,具体表现如下:
1、望女成风,望子成龙的心态,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上人。
2、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时间多,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总比看别人家孩子的优秀的表面多。所谓距离产生美,别人的孩子没有深入了解与接触,听或看到的都只是片面,于是优点就比较多。
3、父母总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面子”对待。要求孩子这样那样,其实内心是希望孩子优秀了可以给自己撑点门面,而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能都能向父母期望的这样,于是父母看到的就是孩子的,于是用一种指责,贬低,教训的方式来说教,以此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熟不知往往适得其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4、父母本着怕孩子骄傲的担心,总是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与赞美,考到100分,不是伸出大拇指,而是说:“这次的题目容易吧”“班上100分的好多吧。”;考到第二名,又会说:“要多用心哟,否则会落下去。”正如《小欢喜》里英子考到第二名,妈妈却说:“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好开心的。”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父母,希望孩子次次都能做人上人。
其实,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五个手指头都有长短,何况每个有形的生命呢。
大树能遮阴,却容易被大风刮,小草低矮,却让大地充满绿色的生机,世上除了刚出生的婴儿和已经不在的人,没有谁十全十美,关键的是父母要端正心态,改变观念,再想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话,那反思一下,自己能否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