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语言决定孩子的行为
人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每天的生活里,每一件小事中“做”出来的。
“今天我可以自己剥开鸡蛋壳了”
“今天我可以自己独立穿好衣服了”
“今天我学会了系鞋带”……当
孩子学会做的事情越多,他们将会获得相对应的自信和成就感,而这些自信和成就感,才是趋势他们自发地做越来越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动力源泉。
如果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那他们怎么会愿意再去尝试呢?
而现实中,很多家长还会在孩子不情愿帮忙的时候,这样用言语指责:
“你做事情怎么总是这么拖拖拉拉呢?你能不能快一点?”
“一分钟就能够做好的事情,你居然用了十分钟才完成,你是乌龟吗?”
“做的这么慢还这么粗心大意!你到底有没有在认真做啊?”……
想想以上的这些坑,自己有没有踩过?这些话有没有曾经对孩子说过?孩子听到这些话以后,还会觉得自己能够做好吗?
有的家长看到这里会说,“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啊!我看到他这么墨迹,我就是很想发脾气!骂他一通!”
其实,家长有情绪是没问题的,我们都不是圣人,当然会有情绪,看到孩子做不好,也会很着急。
即使没忍住责备了孩子,也不需要太过自责,事后懂得开始反省,这就已经是正在改变了。
每一次过后,都好好想想,当时的情境下,用什么样的语言,能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呢?慢慢地,就会发现,一切都正在悄然改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