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打针吗?你小时候被按在床上强行打过屁股针吗?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不堪回首又哭笑不得的经历,这在儿时那可是一种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每次打完屁股针,总是会一瘸一拐的,甚至一疼好几天。
不过当时一针“屁股针”的费用也就几块钱而且效果还很好,与现在去趟医院要花费个小几百挂好几天“吊瓶”完全不同。那么为什么以前那么常见的“屁股针”现在基本上很难遇见了呢?
医学上常说的注射主要分为五种: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
“屁股针”便是肌肉注射的一种注射方式,也是过去最常见的肌肉注射方式,打完之后几乎半边屁股都有钝痛感。因为人臀部的肌肉组织较厚,且血管丰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所以打“屁股针”曾经在过去十分普遍。在民国风电影《邪不压正》中主角给别人打的“不老针”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也算是相当还原历史了。
说到历史,那么我们就先来扒一扒屁股针的成长过程。最早的肌肉注射记录可能发生在500年前,在19世纪末期,曾有肌肉注射的操作被详细记录下来。这个时期的医生的水平越发成熟,因此当时的肌肉注射通常是由医生亲手执行。
20世纪,在抗生素投入医用后,受医生委托,护士开始接手肌肉注射操作,直到到后来注射的工作完全由护士接管。但在肌肉注射普及之前,因为对护士缺少统一的培训教育,注射方式不当导致的并发症相当常见。经过统一培训之后,“屁股针”就基本上是由护士来进行了。
细心的人会发现,近些年到医院打针,基本上都是静脉滴注了,反而打屁股针越来越少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