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铜像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后改名“悲鸿”,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曾留学欧洲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与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吴湖帆、刘海粟等十人被称为近现代中国画坛十大宗师。
徐悲鸿国画——《仕女图》
一、闯荡上海,携美私奔
徐悲鸿出身贫寒,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自幼随父学习诗文书画,13岁与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在徐悲鸿17岁时,父母为他娶亲。但他不满这门婚事离家出走,后被父亲抓回来结婚。18岁生子取名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后早夭。1913年,徐悲鸿独自到上海,进上海图画美术院求学。来校一看,刚创办的校园空空如也,校长刘海粟仅17岁比自己还小一岁,其他老师水平还不如自己,便认定这是一所“野鸡学校”,于是呆不到半学期就不辞而别。徐悲鸿这段在上海图画美术院求学的经历,成为日后与刘海粟一生恩怨的根源。
徐悲鸿——自画素描
徐悲鸿20岁时再度来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法语基础。其间,他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和赞许,增强了绘画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康有为处观摩了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