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油画——《吹箫的女孩》
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巴黎美术学校毕业后,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求教于画家康普。他经常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徐悲鸿油画——《田横五百壮士》
1928年,32岁的徐悲鸿学成归国,开始投身于国内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实践自己一生为之努力的中国画改良的主张。早在1920年,他就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这是他第一篇论述中国画改良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张。欧洲留学归来后,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1929年2月,应南京中央大学的聘请任艺术系教授。他又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确倡导现实主义,认为“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徐悲鸿油画——《玉簪花》
同年10月,徐悲鸿应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邀请,任学院院长。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摹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木匠出身的“北漂老人”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以自创的红花墨叶一格面世,可惜得到却是北平画坛的一片冷嘲热讽。徐悲鸿坚持中国画必须革新,需要树立典型,他力挺齐白石,聘他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一年后,徐悲鸿无奈辞职,回南京中央大学任教。
齐白石——《秋声秋色图》
三、画坛结怨,婚姻裂变
1932年,徐悲鸿与刘海粟这两位当年相识于上海美专的懵懂少年,都已经成了中国知名画家。这年的秋天,旅欧归来的刘海粟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新晚报》特刊了很多名流的文章报道,其中有一篇写道“名画家徐悲鸿 ... 都是他的学生”。这下徐悲鸿就炸了,立刻在《申报》上刊登《徐悲鸿启事》,笞上海美专是“野鸡学校”,斥刘海粟系“流氓西渡,惟学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