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孙宝已经2周岁3个月了,我和老伴以及二孙宝的外公外婆隔周轮流带娃。
从1周岁半开始,二孙宝就从一个原本乖巧可爱的婴儿,变成一个执拗、不听话、动不动或发脾气或大哭大闹、滚地撒泼的小“恶魔”,经常不肯好好喝奶、吃饭。
白天,无时不刻盯着奶奶,要奶奶陪他玩,连烧饭烧菜也像个小尾巴盯牢不放,此时只能我这个当爷爷的做凶人,把他强行抱走。一来二去,只要二孙宝一看到我,就会说,爷爷不要过来,爷爷不要过来。搞得我很无趣。
轮到外公外婆带娃,二孙宝也是盯着外婆,根本无视外公的存在。

到了傍晚,儿媳妇下班回家。此时的二孙宝就变本加厉,不仅盯牢妈妈,而且嘴里不停地“哼唧”,不时地还会拉开嗓子大哭,作得不行,闹得全家连吃个晚饭也不太平。
老伴看到这情形,憋不住嘀咕说,一个白天几乎没哭过,怎么妈妈一回来,哭声就不断。好在儿媳妇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对婆婆的唠叨从不放心上。
但是,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白天如果老伴有事外出,家里只留下我和二孙宝两人,二孙宝就很乖,既会和我一起玩,也会一个人安静地搭积木、用笔涂涂画画或玩皮球,从来不哭不闹,最多会询问一下,奶奶啥时回家。
这和老伴在时,二孙宝判若两人,和我亲热得很。
同样,傍晚只要妈妈、奶奶有事暂时没回来,他爸爸一个人或我也在家,二孙宝也是从来不“哼唧”,既不哭也不闹。

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一个规律,只要他爸爸或我两个男性单独带他,奶奶和妈妈不在场,他基本上不会“哼唧”,更不会有哭闹声。但是,只要这两人一出现,情况就会大变。
为什么一个才2周岁多几个月的娃,会在奶奶、妈妈和爷爷、爸爸面前呈现两副面孔呢?难道天生是个两面派?非也。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儿童心理发展学上来说,2岁左右的孩进入第一个自我意识萌芽期,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意识,任何事情都要以“我”为主。他身上的这些“坏”行为,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个体发展的必经阶段。
二是这两副面孔是由家长男女不同性别,不同爱的表达方式导致的。
妈妈、奶奶作为女性,面对娃的需求,妈妈、奶奶可以全盘接纳、无条件关注,随时随地给娃积极的回应。
比如,我老伴,即使在厨房里烧饭做菜,当二孙宝盯住她,我抱走娃,娃大哭大闹时,她会把娃带进厨房,让他在洗菜池里玩水,然后再烧饭做菜。常常玩得浑身湿透,再给换衣服。

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孩子充分体验被爱围绕的感觉,帮助他们形成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但过分的溺爱,容易造成娃任性等副作用。
妈妈、奶奶这种近乎无条件的宠爱,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其对娃成长的危害,古人早就有了清醒的认识,提出了“养不教父之过”的观点。
这说明在娃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爸爸、爷爷给娃带来“有条件的爱”,帮助娃建立规则感和边界感。
我家二孙宝,自从1周岁半不到,他爸爸就不断、持续地给娃立规矩。
其时,刚刚处于牙牙学语时期,但已经呈现“叛逆”迹象,不受控制地无理取闹、撒泼打滚,到了饭点不肯好好吃饭,动辄大哭大闹,而且开始表现强烈的自我意识,最常挂在嘴上的话就是“我的”和“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