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个咨询者,她对我说,小的时候父母都很忙,没有人去管她,也没有人关心她。她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自己吃快餐,被迫在初中的时候学会了自己做饭。
她说小时候每次睡醒觉,发现家里空无一人的时候,她都会哭。但哭又没有什么用, 她知道没有用。但她依然会哭。仿佛哭得很大声,才能把心里的孤单给赶走。
她从小就非常独立,也非常的自律。这一切都得益于充裕的自由。这样的习惯也造就了她现在成功的事业。但接近30岁的她,感情生活却过得一地鸡毛。
她说她从小立志去当一个家庭主妇。25岁就生孩子,她只希望身边有人陪着她,让她不孤单。
但越是想要结婚,她越是处理不好亲密关系。每一次进入一段关系,她都会变得患得患失。想要紧紧抓住对方。不停地用“作”来证明对方不会离开。但往往这样,总有一天对方会受不了,而离开她。
所以她来问我,到底该如何改变自己?如何让自己的亲密关系得到改善?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原生家庭而影响她性格的案例。
原生家庭里,我们既渴望父母的爱和认可,却又害怕跟他们靠得太近,因为无数次地靠近,甚至于不靠近,得到的是打击和否定。
所以,大家惯用的方法是回避,跟父母保持距离,那样的话就会避免被伤害,对自己的认知可以来自于镜子里的自己,同事眼中的自己,朋友口中的自己,这样,应该可以保持一个相对高的水平。
但这样的结果是,你可能会在处理亲密关系时,惯用跟父母的模式,那就是同样的拧巴。
既想要爱,但又害怕被伤害,于是跟谁都保持距离。
但同时又渴望别人给的那种爱,包容、宠溺、认可、鼓励。
我说过,*其实代表了弱点,或者说,匮乏。没有匮乏,哪来的需要呢?
成年以后,你跟男人的相处过程中,大概率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男人一上来就像父亲一样打击你,讽刺你,挖苦你,估计,你见到苗头就会远离。
遇到他的时候,我猜,他没有,他一直对你好。
他给你的是你一直渴望的,想象中的,那种像父亲的爱。
这种爱让你贪婪地依赖着,仿佛找到了温柔乡,陷进去不想出来。
他是爱你的丈夫,同时也是想象中的爱你的父亲。
这份内心的匮乏,被他的对你好,以及你想象中的他,填满了。
填满以后,你又开始患得患失,因为这不是你前24年的人生所熟悉的状态,你不知道如何跟这样的人或者这样的状态相处。你知道的是过去缺失的状态下,如何让自己安全。
过去,你在跟父亲的相处时,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但现在,你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和外壳,把最柔软的心掏给了他,全身心地依赖他。
如果他离开,你会体会到一种近乎裸奔的羞耻感和不安全感,这会让你活不下去。
你不知道在这样的状态下,如何保护自己,这让你又重新回到了不安全的状态。
所以,你的不安全感,让你开始控制,查岗。你不断在大脑中幻想着他要是出轨了怎么办。
这份害怕,让你不停地想去确认,他到底是否出轨了,他到底会不会抛弃你。可你又不知道他真出轨了你要怎么办。
于是你只能用一次次的验证他没有出轨,来让自己安全。
这份控制,是你安全感的来源。
这也是,你在发现他出轨之间就开始控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