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要面子活受罪
求人办事,不能死要面子,须知“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总是以为自己是多么清高,这样事情能办成吗?我们对于面子应该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人不可能不要面子,但又不能够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往往会真正丢了面子。
小说《红楼梦》和话剧《北京人》,都真实地表现了本已败落,但仍不肯抛弃面子的诸多世家子弟的形象。在他们看来,如果这些面子一旦全都不存在,活着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可见,很多人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哲学。面子当然应该要,一个一点面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连自尊心也不复存在。关键的问题是要搞清怎样做才算不丢面子?什么面子可以丢,什么样的面子应当保?当然,人们也都非常明白,出于虚荣的面子应当丢,有关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何以处世?而保的办法则是实事求是。事实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在;哗众取宠,装腔作势,面子虽保犹失。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齐国有一个很穷的人,娶了一个老婆,还有一位小妾。这个人祖上也曾发达过,可现在不行了,然而他的面子就是放不下来,就是在自己的老婆、小妾面前也忘不了打肿脸充胖子。他经常会对妻、妾说,今天有贵客请他赴宴,而且每次回来都装成酒足饭饱的模样。后来,老婆觉得自己家清贫,但丈夫却经常能赴贵人的宴会,心里觉得奇怪,于是就跟在丈夫背后想一报究竟。终于她发现了丈夫的秘密,原来这个人每天都来到东门外的一个墓地里,跑到上坟人那里去乞讨剩余的祭品。原来他就是这样“表加宴会”的,而每天他回来都会得意扬扬地在他的妻妾面前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丝毫也不觉惭愧。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才算有面子,也就不管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了。
其实面子的危害岂止是活受罪,还是伤害自我的导火索。
以上讲的是古代的例子。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要面子的现象同样存在,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在不断分化,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的人依然存在,许多人在社会剧变中失去了自我价值的判断能力,他们的心理遭到了极大的扭曲,因此只有借助于虚荣来满足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挥金如土,与他人比吃、比穿、比用、比收入。当官的比轿车、比住房、比待遇、比职级;在操办红白喜事时,讲排场、摆阔气;在住房装修中,比豪华气派;在生活消费中,大手大脚,寅吃卯粮,借贷消费。其目的都是要让他人将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以满足自己的“面子”。
要知道,死要面子会使人得乖戾而孤独。有一位从事高新技术研究的人,其技术与学识上也许并不太差,但由于自尊心过强,所以尽管年逾不惑,却仍然和同事们难以和睦相处。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上还是在工作方案的安排上,甚至就连日常琐事的看法和处理上,只要别人的意见与自己不合,他就觉得面子受了损害,一点也不能容忍,立时就会火冒三丈,非要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办不可。否则,就会不依不饶,甚至恶语相加。因为他觉得自己永远高人一等,意见必然正确无误,别人只有跟着走的份儿,否则就是以邪压正,同时这也是不给自己面子。正因为他有这种毛病,所以凡是与他相处稍久的人,无不敬而远之,避之犹恐不及。试想,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去找别人办事,那成功的概率会有多少呢?
总之,死要面子的行为是应该被摒弃的,否则对求人办事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严重危及你的人际关系。
过于吝啬
过于吝啬是求人办事的一大忌讳,它会使原本容易办成的事情功亏一篑。求人办事不向对方表示感谢,事情就无法办成。基于这一点,可以在办事之前给予对方一定的好处,或者在办事前让对方知道事情办成后的好处。
西斯是一个大农场的主人,他在自己的农场里种植了大片的棉花,在棉花成熟的时候,他雇了许多工人来采摘。
有一天,西斯去农场巡视采摘情况,却看到一些工人正在偷懒。地上也到处扔着雪白的棉花。西斯急了,他把工头找来,让他解雇偷懒的工人,并要求不要乱丢弃棉花,工头答应了。
过了几天,西斯又去农场巡视,发现上述情况依然存在,他十分纳闷,不明白那些工人们为什么不听从命令。同时,他也为此十分着急,因为严重浪费只是一个方面,如果不抓紧时间采摘棉花,等雨季一来,棉花将会被雨水毁掉。
西斯向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请教,朋友告诉西斯:“因为农场里的棉花是你一个人的棉花,工人们工作的好坏,与他们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西斯一下子明白了过来,他这才认识到,因为即使那些工人们采摘得十分认真,他们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才会有偷懒和乱丢棉花的现象,要想让工人们把事情办好,就必须给那些工人们一些甜头和好处。于是,他立即召集工头和所有的工人们开会,他在会上宣布:“在雨季到来之前把棉花采摘完毕,工人们除了工资以外,还可以得到采摘棉花收益的20%;如果能杜绝乱扔棉花的现象,工人们还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
此后,西斯再去农场巡视时,再也没有发现偷懒的工人,地上也没有胡乱丢弃的雪白的棉花了。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求人办事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即便是朋友之间或者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当然,能够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求人办事自然会有好结果。但是,一般情况下求人办事,势必会使对方的利益或多或少地遭受一定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想求人办事,不给予对方一定的好处,或让其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他就很难帮你把事情办好。当然,上文所说的利益或好处,不一定是指物质或金钱,可以包括精神慰藉、内心快乐、个人成长、感恩报答等诸多方面。
急于求成
有些人在求人办事时,心急火燎,巴不得对方马上着手就办。如果对方一两天没什么动静,便有些沉不住气了,一催再催,搞得对方很不耐烦。这不是求人的正确态度。也许,对方有自己的难处,不得不慢慢作打算;也许,他真的无能为力。不过,无论对方处于什么境况,我们必须要有不急不躁的耐心。请记住:一旦求了人家,就要充分相信对方。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打算发兵征伐中山国。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叫乐羊的人,说他文武双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国。可是有人又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做大官,怕会投鼠忌器,乐羊不肯下手。
后来,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经拒绝了儿子奉中山国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跟随荒淫无道的中山国君,文侯这才决定重用乐羊,派他带兵去征伐中山国。
乐羊带兵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动,只围不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是没有攻打,魏国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可是魏文侯不听他们的,只是不断地派人去慰劳乐羊。
可是乐羊照旧按兵不动,他的手下西门豹忍不住询问乐羊为什么还不动手,乐羊说:“我之所以只围不打,还宽限他们投降的日期,就是为了让中山国的百姓们看出谁是谁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为了区区乐舒一个人呢!”
又过了两年多,乐羊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结束了这场持续了三年之久的灭国之战。乐羊留下西门豹,自己带兵回到魏国。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再打开。乐羊回家后打开箱子一看,原来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谤自己的奏章。
假如当初魏文侯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将是另一番结果。同样地,求人办事也就像打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的棘手的问题,只有那些心理素质好的人才有能力打赢这场战争,急功近利的小人往往欲速则不达。
另外,还应注意一点,求人办事不同于求已,人家前因后果、方方面而总要考虑清楚,有时候还要故意地做些姿态让你看看。这时候,你只能平心静气地等待,你不能老去打听催问结果,这样不仅会让对方感到厌烦,而且还会觉得你不信任他们,明明有心想要帮忙的事情,经你这么一搅和,倒没有希望了,这叫得不偿失。所以,求人办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能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存在羞怯心理
一说话就脸红,一笑就捂嘴,一出门就低头,这是许多害羞的人的共同表现。但是,羞怯却是办事的天敌,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步就要克服羞怯心理。人的羞怯情绪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从某些领域来看,羞怯并不一定是一个完全贬义的词,有人甚至认为“适当的羞怯是一种美德”。但如果在办6事的时候感到害羞,那就并不是一件好事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能遇到十分害羞的人,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缺乏信心,不喜欢公开亮相,,无意与他人竞争,遇事犹豫不决,表现得很不善于交际;但另一方面又往往勤于思考,凡事喜欢为别人着想。羞怯不仅不利于一个人办事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碍。很多羞怯程度很高的人都希望能使自己有些改变,变律乐观而外向一些,以适应现代社会。
要想改变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弄清造成羞怯的原因。一般来讲,羞怯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双重影响所致。有人认为后天的成长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习惯对羞怯的影响更大一些。据观察,有些羞怯的人在自己的孩提时代并不羞怯,只是进入学校以后,由于学习、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受到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压力,加之自己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评价,久而久之,才形成羞怯的性格;也有一部分是由于童年时家庭的抚养环境导致的,有些家长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和同年龄的孩子玩耍,或是周围没有同龄儿童,长期下来也会形成一种内向而羞怯的性格。针对造成羞怯的原因,要想克服羞怯,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提高认识。要明确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你已形成羞怯的性格,不要刻意追求奔放和外向,因为羞怯的人也有很多优点。要避免羞怯,关键是要少考虑自我,多考虑他人,多考虑社会价值,多考虑如何与人交往。此外,还要正确认识自己,承认羞怯是自己的弱项。这样当别人注意到你时,你才不会紧张或刻意地掩饰自己,才能表现出随和的态度,也只有这样,你同别人的关系才能更加密切而友好。
其次,坦诚交往。首先你必须学会尊重别人,不要给别人一种能视一切、高高在上的印象,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并乐意与你交往。否则,整日孤芳自赏,尽管主观上想克服羞怯心理,但终会因客观上的碰壁而走回羞怯的老路上去。同时,为人要热情、开朗,做出乐于与人交往的表现。否则,终日沉默不语,别人便不愿打扰你了。只有善于并乐于表达,使别人在与你的交谈中获得乐趣,别人才愿意与你交谈,你也才能从羞怯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第三,关注他人。平时,你要留心他人的行动和爱好,了解对方对什么样的话题、行为最感兴趣。这样,与人交往时就能投其所好,使人觉得你容易接近、容易成为好朋友了。
总之,无论如何你都要尽力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这样一来,就为你能成功办事打开了一扇大门。得罪别人给人办事时,不论是否办成,都不应该得罪别人。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添堵墙。”作为一个办事人员,应尽可能少树敌,更不可过多地得罪人。
香港巨富胡金辉在介绍他的个人成长时,曾告诫说:“在为人处世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千万不要得罪人!越有地位越应该不得罪人。宁愿自己搽面抹膏,也得让别人好过。”
在办事时,得罪别人就很容易将自己逼入困境。例如,美国前总统林肯以伟大的业绩和完美的人格获得了人们的衷心敬仰,他的许多事迹被人们传颂。但他在成长道路上也曾因为经常得罪人而经历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轻时,不仅专找别人的缺点,也爱写信嘲弄别人,且故意丢弃在路旁,让人拾起来看,这使得厌恶他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他到了春田市,当了律师,仍然不时在报上发表文章为难他的反对者。有一回做得太过分了,最后竟把自己逼入困境。当时,林肯嘲笑一位虚荣心很强又自大好斗的爱尔兰籍政治家杰姆士·休斯。他匿名写的讽刺文章在春田市报纸上公开以后,市民们引为笑谈。惹得一向好强的休斯大发雷霆,打听出作者的姓名后,立刻骑马赶到林肯的住处,要求决斗。林肯虽然不想同意,却也无法拒绝。身高手长的林肯选择了骑马比剑,请求陆军学校毕业的学生教授他剑法,以应付密西西比河沙滩的决斗。后来在双方朋友人的调解下,决斗风波才告平息。
这件事给了林肯一个很深的教训,他认识到得罪别人的事就连最愚蠢的人都不会做。从此,林肯改变了自己对人刻薄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怀赢得了民心。
美国前副总统安格纽以失言出名。他曾激烈指责新闻界的过错,他说:“老是发表反政府言论的大众传播媒体,简直是叛徒。”这句话在新闻界引起了极大风波,招致了新闻界的合力围攻,即使他声明收回这句话,也已经太晚了。后来时代杂志的哥拉姆斯特分析说,这只怪安格组用错了一个字,如果把Mass media(大众传播媒体的复数形式)换作Mass medium(单数形式),就不会有什么风波了。这是因为以复数代替单数等于指责了所有新闻传播界,触犯了众怒。
以上事例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办事时不可轻易得罪别人,否则只会是自找麻烦,增加办事的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