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居酱菜
早先的六必居酱菜要买都是一整个,不像现在,分门别类地切成丝或块状出售,据说促成这一转变的缘由,还跟蒋介石有些关系。
“
话说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于1945年秋天来到北平,在中南海设宴时,点名要六必居的酱菜。六必居的小伙计送酱菜到中南海宴会厅时,发现桌上的盘子五颜六色,而准备上的这道酱萝卜块却是黑乎乎的。就这么原封不动地端上去,太难看了,万一“蒋委员长”一生气,那就麻烦了。想到此处,小伙计急中生智,把萝卜切成细丝,拌上新鲜葱白,再淋上一层香油,这才让人摆盘端了上去。
不一会儿,里面传出话来,要他进去。蒋介石问他:“这是地道的六必居酱菜吗?”“是的,委员长。”蒋介石摸着他的脑袋,连声说“好”。这个小伙计回店后,将这件事说给掌柜的听。掌柜马上宣布:今后酱菜一律切后再卖。自此六必居这一切,就切到了今天。
六必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多次战乱,可它都一次次幸存了下来。据六必居的传承人杨银喜介绍,六必居之所以数百年而不衰,在京城占有一席之地,不仅仅是因为它所经历的传奇历史,更是与六必居传承数百年的制作工艺和规矩分不开 。
年逾60的杨银喜师傅仍工作在车间一线
六必居的酱菜,选料精细、制作严格。每种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不仅如此,六必居在经营管理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杨银喜说:“六必居几百年的经营方式,有一条是,任何人不准超支或长支店内资金,对外经营也不欠债,这是雷打不动的,哪怕是东家也不能违规。六必居还规定,店内不用三爷(即少爷、姑爷和舅爷),这样也就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六必居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年逾六十的杨银喜被认定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为了让六必居的酱菜技艺不失传,他坚持在生产车间手把手地教授徒弟们加工技艺。
六必居公司杨银喜同志获得
“北京老字号优秀传承人”称号
传奇经历,严格的制作工艺,独特的经营理念,以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这些就是六必居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