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参根腐病主要为害幼苗根和地表以下茎部。腐烂的参根呈黑褐色湿腐状,后期糟朽状,仅存中空的根皮。被害参苗地上部早期无明显症状,中后期叶片褪绿变黄,萎蔫死亡。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可通过雨水、流水以及带菌堆肥传播蔓延。镰孢菌主要由伤口侵入为害。侵入后病部产生新的病菌,进行再侵染,扩大为害。人参根腐病病菌喜高温高湿,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是29~32℃。主要发生在7~8月份高温多雨季节。浸水,湿度过大,排水不良的参床易发病。常造成参根腐烂,参苗成片死亡。
人参锈腐病为害人参的地下茎、根茎、芽苞和根。初期在侵染点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锈褐色病斑。病斑边缘隆起、中部微陷,病健部分界明显。病轻时,表皮完好,仅侵染表皮下几层细胞,不侵染根内部组织;严重发病时,不仅破坏表皮,且深入根内组织病斑处积聚大量锈粉状物,呈干腐状或主根横向烂掉。地上部表现植株矮小、叶片不展,呈红褐色,最终枯萎死亡。越冬芽胞出现黄褐色病斑,重病时在地下腐烂,不能出苗。
人参菌核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四年生以上参根上,幼苗很少受害。主要为害芽胞、根及根茎等部位。被害参根初生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后内部迅速消失,只剩下外表皮,病体上形成不规则的黑色鼠粪状菌核。此病蔓延极为迅速,很难早期识别,前期地上部几乎和健株一样,当植株表现萎蔫症状时,地下根部早已溃烂不堪了
人参立枯病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常在茎基部土壤干湿交界处(距表土3~6厘米)首先发病,然后向上下和茎内蔓延。病原菌侵入嫩茎后,茎基部呈现黄褐色的凹陷长斑, 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逐渐深入茎内,导致茎内组织腐烂,从而隔断输导组织,致使人参幼苗上部得不到水分和养分,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人参猝倒病受害幼苗的基部自土面处向上下两个方向蔓延,被害部位无明显病斑,茎呈水渍状缢缩软腐,稍呈暗绿色或淡黄色,使地上部猝倒,同时茎和叶发生腐烂,在被害部位表面常出现一层灰白色霉状物。症状与立枯病相似,但病部较湿,一般拔起植株时,病部不带土粒。
防治方案
1、根腐病、锈腐病、菌核病治疗方案:
高浓度喷雾或灌根:使用青枯立克150倍 大蒜油1000倍喷雾配合灌根,3天喷雾1次,连喷2-3次。
注:畦面喷雾后可借雨水使药液均匀渗入土层下,兼*土壤中立枯病、根腐病、锈腐病和疫病等病菌。
2、立枯病、猝倒病治疗方案:
发现病株,立即清除,使用青枯立克150倍(病害严重可增至90倍) 大蒜油1000倍,进行全株和畦面喷雾(茎基部要重点喷施),3天喷雾1次,连喷2-3次。
注:畦面喷雾后可借雨水使药液均匀渗入土层下,兼*土壤中根腐病、锈腐病和根疫病等病菌。
病害预防方案:
(1)畦面消毒:播种后、移栽前和早春出土前,使用青枯立克150倍液 地力旺300倍液喷洒床面,借雨水使药液均匀渗入土层下,兼*土壤中立枯病、根腐病、锈腐病和根疫病等病菌。
(2)种栽消毒:移栽时使用青枯立克150倍液 地力旺300倍蘸根。
(3)重点时期预防:
根腐病、锈腐病、菌核病:低温高湿有利于菌核病发病,在东北4-5月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生根腐、锈腐,一般6、7、8月份为病害高发期。
发病高峰期前使用青枯立克150倍 地力旺300倍喷雾配合一次灌根,上病时配合大蒜油1000倍喷雾或灌根,3-5天一次。
立枯病、猝倒病:每年参苗出土后至展叶期,使用青枯立克150倍 地力旺500倍喷雾2-3次,其中复配沃丰素600倍一次,重点喷淋茎基部。上病时配合大蒜油1000倍喷雾,3-5天一次。
(4)重点区域预防:对往年发病区,使用青枯立克150倍 大蒜油1000倍对植株和畦面喷雾,连喷3次。
中药制剂特点:
标本兼治,药肥双效(防病治病的同时,营养复壮株体),无抗药性,可连续使用,无毒无残留,不影响有机标准,任何时期均可使用,安全性高。
更多种植管理技术百度【奥丰刘青】查看,文章内容若有异议请联系作者【奥丰刘青】
,